2025年5月29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25成都丝路锦绣展”在成都锦门沉浸式丝绸小镇开幕。

在大门两侧,20张图片配上20首古诗,映入游客眼帘。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46911697803198464

“展览里面的每一首诗下面都配有出处和作者,唐宋居多,兼有五代十国。辑录则涵盖了从汉代到明清全时段。”展览负责人、四川大学2023级学生庄德琴告诉记者。

这是庄德琴团队历时一年,通过大数据平台检索,挖掘出20首未经广泛传播的古诗词,这些内容均与蜀锦有关。诗词整理核对完毕后,庄德琴团队利用AI技术生成每一首古诗对应的展览配图。

“我们实地调研多处蜀锦生产基地,对话蜀锦专家,这一历史考证过程,得到了多位专家认可。”庄德琴说。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46911750928252928

当传统工艺的“手作温度”与算法的“理性解谜”并存,庄德琴团队以他们的跨学科方式,利用数字技术,为“非遗+”探索交出答卷。

“去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们的研究课题是《挥肱织锦:蜀锦的媒介考古研究》,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下定决心做蜀锦传播研究。”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四川大学学生团队,开始了蜀锦的数字化研究。

今年3月,庄德琴得知本届非遗节即将举办的消息,“我们当时想,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能被大家看到,能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蜀锦文化,真正为蜀锦保护出一份力。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跟认可。”庄德琴告诉记者。

据了解, 这支学生队伍将会继续聚焦蜀锦的数字实践和文献史料整理两大板块, 挖掘、 整理、重构蜀锦形象,助力蜀锦非遗保护行稳致远。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3日。(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