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颁奖典礼期间,5位来自文学名刊名报名社的主编、总编,作为文学生态的维护者和文字的守护者,就“新媒体时代文学性何在”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98360980420214784

“当我们讨论文学性时,会习惯性地回归到那个传统媒介背景下充满‘文墨’与‘纸笔’的时代。”在《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看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性之所以难以定义,是由于我们当下尚且缺乏对其评价的框架。

进一步分析,他表示,经典媒介时代建立起的评价体系,缺乏应对新媒介时代的“数据库”。

如何理解这一观点?他解释说,诸如“光刻机”“混凝土”“摩天大楼”等等泛数字、科技领域的词汇不断出现,但与他们相对应的文学意象并没有通过文学作品这一方式进行适时的建构。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让新媒体时代构建相应的文学美感与评价体系成为可能?徐则臣表示,这就需要用新的、适应当下的文学作品为文学性的表达提供新的“砖瓦”。“让这些属于当代的非文学意象表达拥有独属它们的文学意涵。”当如是,随着新的美学原则崛起,新的文学性就出现了。“他们是脱胎于古典的文学表达,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拥有新的美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