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绿 茶(书评人、作家)

 

观察者

张 翎(旅加作家)

止 庵(学者、作家)

解玺璋(学者、评论家)

李冬君(历史学者,南开大学教授)

商 震(诗人)

梁 鸿(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史 航(编剧、作家)

胡洪侠(媒体人、作家)

杨 葵(作家、策展人)

冷 霜(诗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杨 早(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刘晓蕾(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张明扬(学者,梨视频副总编辑)

刘 柠(作家、翻译家)

钟立风(民谣歌手、作家)

王 道(作家、学者)

孙良好(评论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方韶毅(文史学者)

周立民(巴金故居执行馆长)

叶匡政(诗人)

韩浩月(作家、影评人)

潘采夫(作家、评论家)

阿 乙(作家)

戴潍娜(诗人)

徐 曦(学者,北师港浸大助理教授)

孟 岳(中学语文老师)

 

背 景

书籍和其他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购买只是消费行为的第一步,阅读才是实质。中国每年有四十多万品类的出版物,文学是占比最大的品类,小说、诗歌、散文、随笔、非虚构等等。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文学属于最末的集部,但却是当今出版领域最繁荣和最大众的部分。移动互联时代,谁在消费文学?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特邀文化学者绿茶先生主持,由他邀请二十多位文学、艺术、学术、媒体、自由职业等领域的资深阅读者,通过不同视角,分析和思考文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文学具有哪些不可替代性,以及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

1

绿 茶:文学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阅读文学,和您的日常生活有发生什么关系吗?

张 翎:假如把阅读看成是文学的一部分,那我和文学“交缠”的日子就很长久了,它已经不再扮演“角色”,它直接就是长在我身上的一片肉,是我日常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接近渴了喝水、困了睡觉那样的自然需要。如果空闲了,习惯性地就会沏一杯茶或咖啡,坐在某个有太阳的角落看书。在琐事之间的等待空隙中,读书也是一种不需要特别想起的、自然存在的时间填充物。如果在旅行过程中忘了带一本书,就会觉得不知如何是好,手足无措。

止 庵:文学之外,我没有什么别的消遣方式。但虽是消遣,却并不随便,尤其不凑合。这也是我一贯的人生态度:非做不可的事可以偶尔糊弄,可做可不做的事必须时时认真。对我来说,文学不能替代日常生活,但我的日常生活假如稍有一点品位、内涵,却多少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

解玺璋:伴侣,老伴之外的另一个终身伴侣,或曰情人,她的作用就是抚慰我孤寂的灵魂。这样说不是矫情或装蒜,是实情。

李冬君:我的日常生活,阅读如影随形,文学阅读是其中一类。从狭义文学的角度来看,比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我都喜欢阅读其中的经典,甚至反复阅读。不过,文学阅读对我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第一,青年时期文学扮演导师的角色:1.爱情教科书;2.为枯燥的精神生活添一抹润滑剂。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有机缘相见的,基本拜读了一遍。文学只对我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诸如对人性认知的启蒙、对爱情的启蒙、对美的启蒙,以及精神过于匮乏的慰藉。第二,而立之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故事,便转而投奔哲学与历史学去了,进入思想追索的个体人生。

商 震:因为从事文学创作已四十多年,又做了三十年的文学编辑,文学已经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无论多么琐碎或惊心动魄,都会以文学的方式处理,甚至会想到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相类似的情节,及文学作品中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换句话说,现实中看到的人、事、物,我都会在文学作品或历史书籍中找到对应的对象,并获得处理路径与答案,所以,文学作品及历史书籍让我获得了在生活中的坦然、淡然。于是,至今没有什么事会让我焦虑,没有什么人值得我憎恨。

梁 鸿:应该是水和空气的关系吧。也许可以这样说,阅读文学,或者泛化一点,阅读,不管是哪一类书籍,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之一,和吃饭喝水一样,没有任何特殊性,就是我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史 航:文学之于我,有一点像商场打折的优惠券,不用就觉得亏。天底下很多好故事、好场景、好面孔,细想皆是与我无关的,但,凭什么与我无关?我就要去纠缠、消费、开卷、读到日常生活更加相形见绌。

胡洪侠:文学与生活,于我而言,就是水与盐的关系。没有文学,日子也能过,只不过清淡、寡淡、枯燥无味而已。如果天天能文学一下,读几页小说,写几行书话随笔,生活就多了几样味道,变得丰富。这一种丰富别人未必知晓,但自己心里美滋滋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阅读也是我的藏身之地,而且别人不容易入侵。纵使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变质乃至失去,起码还有文学。文学阅读是恶的力量无法彻底消灭的。

杨 葵:七八岁开始文学阅读到现在从未间断,大学读的中文系,职业曾是文学编辑,坚持业余文学写作至今,所以文学在我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不过,前不久刚仔细想过一个问题,余生如果没有文学行不行,答案是行。

冷 霜:我自幼喜欢文学,后来从事写作,大学读中文系,现在在大学教文学,我和妻子、和大多数朋友都因文学结缘,家里的书多半是文学书。文学在我的生活中是弥漫性的,就像书从书架延伸到沙发、洗手间和窗台。

杨 早: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了。在我看来,一切表达都是文学,既然我们的生活被表达(交谈、书写、传播、接受)所包围,那自然也就为文学所包围。一个什么都不干的人才不需要文学,只要你开始工作沟通、社交互聊,甚至只是刷短视频刷微博,看公号文或追剧,你都在跟文学发生关系。我在论著中表达过一个观点:这个时代是文学一“胀”一“缩”的时代,“缩”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尤其是所谓“纯文学”,退居到生活的边缘位置;“胀”则是指文学元素无处不在,内嵌在每一门类中,因为一切表达都是文学。

刘晓蕾: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文学扮演的角色可丰富了。因为我硕士和博士都读的是文学专业,毕业后在理工大学又开设了文学课,同时也在研究《红楼梦》和《金瓶梅》,还出了两本书。你看,文学全方位影响甚至塑造了我的日常生活形态,我也算是一个资深文学读者了,也算吃文学饭的吧?阅读文学既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爱好,文学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我的书架上,大半壁江山都是文学方面的书。

张明扬:我平日文史类书看得多,文学看得相对少。但在心情不好特别是焦虑的时候,我会也找一些古典文学以及当代小说看看,比如班宇、双雪涛,他们的书会让我获得内心的一些平静,但为何如此我也不知道。

刘 柠:文学就是我的生活,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我生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当然,我所谓的文学,是广义的“大文学”,也包括艺术、学术等知识生产。它是如此日常,就像每天早餐的咖啡,或是散步时随手买的一份报纸,但又是如此重要,重要得不可须臾抽离。

钟立风:我想不管是谁,过着什么生活、从事哪个行业,他终归到底是“生活”在自己的“心情”里。于我来讲,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心情,总是跟随“文学”而起伏而改变,但也是不经意的,如同呼吸。文学对我的影响、改变,不仅仅在自己阅读、写作或逛书店之中,甚至在地铁、公园、剧院门口偶尔看到一个专注的阅读者,也会让自己的心情忽然变好!世间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看不见的每个人的心情……影响着周遭世界。

王 道:不夸张地说,就像是一位家庭成员吧。有时候自己也想刻意远离文学,不去参加什么文友聚会,不去读什么新出版的文学作品,甚至连书房也不入。但其实文学这个东西一旦进入你的世界之后,几乎是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文学对于我来说,既有雪中送炭的精神世界,也有锦上添花的妙韵。这世界其实是很公平的,爱好文学,或者说痴迷于文学,可能会在物质上失去一些东西,但那些精神世界的快乐和愉悦,却又是拥有财富王国的人无论如何无法体验的。这是实话,而不是酸话。反正谁爱文学谁知道。

孙良好:年少时就喜欢文学,年长后把文学研究、文学教育作为自己的志业,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融入我的日常生活。阅读文学作品,于我而言是教学、研究所需,也是我摆脱烦琐的日常生活进入自在的精神生活所需。

方韶毅:目前而言,文学读物是我日常生活的休闲品。学生年代以及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有点文学梦,所以会很关注文学,也读一些文学作品,后来发现文学梦难以实现,觉得自己不是写文学的料,就慢慢转型,做些文史考证和研究,所以最近十多年来读得较多的是文献和文史研究类书籍,虽然还是喜欢文学,但沉下来读的心情没有了,当当调料,想放松下来就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之类,我平时还是有购买文学书籍的。

周立民:文学早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和衣食住行一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么说,是因为我没有想到要特别对待它,好像它如何高大上如何不食人间烟火,不是的。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也同样,就像一个人喝咖啡或喝茶或玩手机,似乎没有谁还要拿一种特殊的心态来对待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无非是爱好不同,而我的爱好或生活方式偏重文学而已。细论文学和日常生活发生什么关系,既然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的关系。比方说,我的朋友圈子自然而然的就以文学圈里的人为主,日常的活动也多围绕这个,这样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看法难免受到文学的影响。由此,也可以说文学与物质化的衣食住行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给了我一个无比辽阔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漫步,更容易回到本真的自我,同时,也可以让我从纷繁、喧嚣的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

叶匡政:文学在我的生活中,从来都是主角。这个感受大概从十多岁就开始了吧。大概从初二开始,就懂得了我与这身处的世界和生活,与我看见的树木、星星,与我想象的木桌腿中一个更微小的宇宙,皆有血肉关系。我必须把它们藏匿的话语、它们微妙的言辞用诗的方式说出来。我意识到那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利,那是我能做的,也是我的义务,是我必须做的。最近10多年,我的职业是写时政评论,但文学在我内心仍然是一个主角,我的生活和思想,仍是围着它转的。

韩浩月:虽然自己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但文学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还属于一种隐秘的、隐私的行为。无论写作还是阅读,当我与文学产生关联的时候,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敏感的,甚至是封闭的个体。文学在我的生活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安静的疆域。这块疆域可以给我提供安静的空间——对我来说,文学既是一种躲避,也是一种释放。这一过程的发生,完全是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知道,旁人无法知晓。文学更多改变了我的内心。我的生活在另一个并行的空间里按照某些规律正常运转或变化。不排除文学缓慢且坚定地渗透到我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我深知,这是两个不太可能产生太大重叠的空间。

潘采夫:文学是我庸常工作和生活的避难所,在阅读文学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身处何地,今夕何夕。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尤其是我振作自己的秘籍,每当沮丧时,我会默诵或大声朗读《悲惨世界》中老神父山中探望老上校的情节,以及他伟大的善良令冉阿让黑夜中忏悔并奋起的段落。

阿 乙:它是核心作用。我没有办法脱离开它。我早上起来匆匆刷牙、吃饭,就是为了尽快地去写作。虽然我到了电脑前会拖延,并且会接着去睡觉,但我整个生活就是围绕写作。一旦旅行超过期限,就会感到烦躁。我现在情况已经好了些。已经学会控制自己每天写作的时间。我采取的是海明威和胡安·鲁尔福的办法,每天写到一定额度就立刻住手。我不能说这是为之献身,很可能它起源于内心的贪婪。我除开写作,就是阅读。阅读对我来说是写作的准备手段之一,因为我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少,我通过阅读来汲取社会知识,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

戴潍娜:阅读写作始终是最热烈的情人。我常常想,这一生可以辜负人,可以辜负事,可以辜负自己,但不能辜负诗。诗歌是我随时随地的生活方式和猝不及防的神秘体验。

徐 曦:作为大学英文系的教师,阅读文学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讲课和研究当然是围绕英语文学作品展开,但作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要搞清楚英语文学背后的脉络,也需要阅读其他国别和语言的文学作品。另外,出于一种个人的期待,也为了保持自己对汉语的感觉,我每年都会挑一些当代年轻作家的新作来读。经典固然有着永恒的魅力,但我仍然希望有人用现代汉语创作出更加丰富的文学作品。另外,作为一位父亲,免不了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最近几年读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也开始更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最初的动机就是想要找一些优质的作品来跟孩子分享。如果说文学有某种“用途”的话,这就是在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用途了。

孟 岳:作为语文老师,文学阅读对我来说首先是谋生的饭碗,由此也可以说是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今天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也算是门手艺活儿,随着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更新,文学阅读会在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中越来越重要。

2

绿 茶:您的文学消费习惯是什么样的?既然是消费,您希望从中获得什么样的营养?

张 翎:我对想读的书,大多会去购买纸质版,因为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上面画圈圈杠杠,做各种笔记。出于这个原因,我一般不借给别人看我读过的书,因为上面的手记是属于很随意私密的想法,像内衣,只适合晒在屋里而不是街面。后来发现书实在太多家里摆置不下了,才去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借书,但感觉很压抑,不过瘾,因为无法大手大脚做笔记。我的藏书分两大类,有的纯属工具性实用性的,比如为小说做案头时用的书。这类书起的作用是很实在的,它打下小说的故事背景基础。当然,它也会让你增长历史人文知识。另一类书是没有特别的现时实际应用价值的,它只具备长远的人文修养价值。没有即刻使用价值的书,是我藏书的基本构成。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长久渐进的阅历积累过程,即使在某一刻创作上有了跳跃性的发展,那也是长久积累的一个爆发点而已。从这个意义来说,你看过的每一本书都在某一点上影响着你。

止 庵:我并不将文学理解为一种消费,我一生确实为此消了也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乃至钱财,但我想象不出这些东西不用在这里,能别有什么收获。我曾说,这一辈子用心选择读了不少书,假如不读其中一些书,我就成为不了现在这个我。

解玺璋:如果文学消费是指买书或订阅文学期刊,那么,我可以说没有消费,因为我的文学书籍和期刊都是朋友赠阅的。我自己的文学消费在数十年前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主要是古典文学,小说、戏剧、诗词曲等等,现在已很少需要添置的书。如上所说,古典文学,主要是诗词曲,能给我苦闷的心灵带来一些安慰和快乐,当然,也教会我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比如写文章。

李冬君:如今,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只读诗,因为在哲学以前,诗是最高的语言形式。当然,看电影包括纪录片始终不变的。

商 震:可能是因为自身写作和做职业编辑时间较长,对文学作品的消费经历了求知、占有、欣赏、慰藉的过程。现在退休了也是年龄大了,不再考虑职业需要,开始对文学作品很挑剔,相当于不好吃的东西坚决不吃,不喜欢的东西坚决不看。不是营养需要,而是我心情需要,也许是我的性格使然。阅读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看着生气为什么要看呢?还有,总觉得自己的体量很小,不必再去过多地汲取营养,目前的储备足够安度晚年。不断需要汲取新鲜营养的人,是想继续壮大自己的人。我没有继续壮大的野心,不落伍就行。在创作上也是以自娱为主,如能愉悦他人,就是偏得。

梁 鸿:最多的还是买书。营养是不确定的,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有时会陷入沉思。在写这几句话时,我想起一个场景,那天下午我在阅读《微物之神》,一抬头,看到窗外细雪初落,地上已是薄薄的一片白色,漫天寂静,而书中是炎热的印度,幽深的河流,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上一篇: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出版 下一篇:巴金文学院2022届签约作家换届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