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说“诗在远方”,作为一名执政的领袖,内心同样有一种理想:他的那些远在“边、少、穷”地区的人民是否能够吃上饭、有衣穿?孩子是否能上学?老乡们过冬是否有棉被?这是一个深爱人民的领袖的情怀。
而对普通人来说,“诗在远方”,或许就是自己的理想与畅想的美好境地。
对作家来说,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远方的诗”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一份责任,我认为自己有这份责任把那些很多人不易看到听到的所见所闻呈现给大家,如果我们再用真实的和现场的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报告文学的职能与品质。
“闽宁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多年前在福建工作时开创的。通过福建与宁夏的对接,实现让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西海固脱贫致富。这一任务极其艰巨,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今天它实现了。我所看到的新西海固,如今如诗一般,百姓生活与沿海没有多少差别,这种跨越千年的历史性巨变,不就是“诗”吗?
再者,想说的一点是:这种纪实体作品的创作,其实多数作家是不愿干的,因为你要一次次地抵达事件发生的现场,你要一次次去采访那些书写对象……《诗在远方》是我几十年来的几十部作品之一,当完稿后,整理一下所看过的资料与书籍,老实说不是“又一次被自己感动”,而是又一次自己对自己说:何苦呢?因为现在摆在我身边与这部作品相关的各种资料与书籍,竟然再次超百斤重,光采访本就用去三大本……干这种“苦”活,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太“傻”了,何不像他人坐在家里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诗”在“远方”,我知道那种写法不可能是报告文学和非虚构。
认命了!这辈子就是写这等“吃力未必讨好”的文体。有一句能够自我安慰的话:时代需要。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领军人物。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徐迟全国报告文学奖,系国家政府图书奖和中华优秀读物奖获得者。代表作有《革命者》《大桥》《浦东史诗》《时代大决战》《山神》《国家》《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忠诚与背叛》《国家行动》《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四十余年来,创作和出版作品五十余部,还是《战狼2》等十二部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十五部作品被翻译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