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万千百十
与时间赛跑的人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编辑:梁 曌 时间:2020-07-14

“时间”是什么?对于年逾六旬、识字不多的王科书来说,“时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

时间就是挂在墙头上的钟,夕阳下逐渐拉长的影子,猪圈里不断长肥的猪。

时间已经不多了,年过六十,还剩下多少日子?家住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月包村的王科书来不及去想这些问题,她没有更多时间。


开荒:苦尽甘来的王婆婆

太阳下山前,留下一抹余晖,正在地里劳作的王科书就笼罩在这抹余晖里。忙累了,她终于可以坐坐,喘口气,对着眼前的景色入迷。夕阳下,这个坐落在山腰上、名叫“月包村”的小山村,从未如此宁静。

时间回到一个多小时前,王科书陪着孙女赵心怡刚回到家,就想起前两天要开荒的3亩多地还没弄完,容不得半点犹豫,她扛着锄头就上了山,一锄头一锄头地刨开泥土,全部点上包谷,不知不觉天已漆黑,她赶紧扛起锄头往家里赶,家里还有孙女在等着她。

晚上7、8点钟,她弄好了晚饭,安顿好了孙女,又跑到猪场去照料刚买来不久的6头母猪,打扫卫生、清洗圈舍、掏粪、准备猪饲料,到床上躺下已经深夜11点……

这一切,64岁的王科书早已习以为常。

每天凌晨3点,天不见亮,王婆婆就摸索着起床,为孙女准备好早饭,再走过有5、6分钟路程的村道,到猪圈喂猪,最近购进的这6头母猪,已经被她“伺候”得膘肥体壮,这也多少让她有些安慰。

凌晨4点,婆孙两人吃完早饭就出门了,从月包村到峨边县城的沙坪小学,要走近3个小时山路,这样赵心怡才能在8点前按时入学。

中间环节容不得任何闪失或犹豫,为了赶时间,赵心怡有时也搭乘村里的小面包车去赶早课。

“这一趟要多花去8元钱。”习惯了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王科书觉得“走路”更划算。

送完孙女回到家,王科书就忙着打扫猪圈、喂猪、锄地;有时候她将孙女到学校后,也会在县城找个空地方坐一坐,中午就跟着孙女吃盒饭,放学后两人再一起回来。

“小满”过了,该“芒种”了。开荒,这段时间成了王婆婆的又一个心事。那些左邻右舍常年不耕种的土地,都变成了荒山荒土,满是杂草和齐人高的杂木,想着荒了怪可惜的,自己又喂着几头母猪,还不如开荒自己种点玉米做饲料?王科书就这样下定了决心。

每天接送孙女回来后,她扛着锄头到荒地里,砍树、铲草还不是最辛苦的,地很久没有耕种,一锄头下去,就刨出一个小点,她握紧锄把,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天弄一点,全部种上包谷。

“前天天快黑的时候,我的两个邻居在地头种辣椒的时候,听到附近有声音,发现我还在开荒,就帮我一起点包谷,不然怎么弄得完哦。”王科书说。

好在辛苦努力没有白费。种下包谷的两天后,一场雨从早上开始一直下到中午,泥土泡透了,种子也吸饱了水分,看样子今年的庄稼会有个好收成。

“我的年纪大了,家里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就觉得现在的日子,像吃了蜜一样。但是如果不去干点活,就好像这一天没有过好,可能是过去过惯了苦日子,但是不论日子多苦,只要一忙起来,啥子烦恼都忘记了。”王科书说。


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王科书一辈子都在与命运抗争。

她出生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大山深处的一户穷苦人家,1979年就嫁到了月包村3组。那时候,她的丈夫赵启云在川南林业局下属的一个养路站看守林场,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不幸的是,王科书的大儿子才几个月大时,丈夫就被查出来患有精神病,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王科书硬是靠着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她种蔬菜背到街上卖、有时还外出打点短工,终于把一双儿女拉扯大。

一边赚钱养家,一边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丈夫,王科书默默为这个家付出着,也得到了回报,随着儿子、女儿相继成年,且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不知不觉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但厄运再次降临这个家庭。王科书20多岁的儿子在福建打工时又因为突然发病,进了精神病院。她儿媳年纪轻轻,也只得远嫁他乡,留下年幼的孙女与她相依为命。

“大儿子查出来得了精神病时,唯一的小孙女还在读幼儿园小班,随后他被送到峨边精神病医院,现在都7年了,加上看到孙女还很小,当时心里还是很难过,但是日子再苦也得过不是?”那段日子,王科书记忆犹新。

虽然接连遭遇不幸,但是想到家里的人需要自己,还有幼小的孙女需要抚养,自己绝对不能倒下!

王科书决不屈服,再次起来向命运抗争。

丈夫、儿子接连倒下,家庭收入来源断了,也不能仅靠着那几颗庄稼,月包村又是一个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的贫瘠山地,她自然而然想到农村传统产业:养猪。

2008年,王科书开始尝试养猪。几年下来,王科书已经养了70多头猪,成了村里唯一有规模的养殖大户。从喂养到防疫,她全是自己一个人亲力亲为。

“第一次见到王科书,她穿着筒靴,正在打扫猪场,那时候她的孙女才5、6岁,奶奶扫猪粪,孙女就帮着冲洗猪圈,忙到中午两人随便煮点面就对付过去了,婆孙俩的勤劳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任月包村驻村帮扶干部(现任村“第一书记”)的罗君秀介绍,2015年她刚到村,就认识了王婆婆,当时去王婆婆的猪圈里头,大大小小的生猪已经养到了100多头,这些猪就成了她们家的经济来源。

图片3.jpg

王科书清扫猪圈(刘佳 摄)


挫折:感谢脱贫路上有你

但养猪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随着规模逐年扩大,加上受养殖技术、交通、市场等因素制约,几年时间下来,王科书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欠下了一大笔债。

特别是2016年购进的34头小猪,养大后仅2万元钱就被猪贩用车全部拉走了,卖肥猪的钱甚至还不上买小猪的钱,当时王科书气得在猪圈头趴着哭,自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说,这批猪是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唯一指望呐!

“那时候,修房子、建猪场、生活费,加上养猪持续亏损,一共欠下80多万外债,欠下80多万,那时我已经61岁,哪里去找这些钱呢。”王科书心里十分担心,巨大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有时候整晚上睡不着觉。

在最困难的时候,王科书一度想到了出售刚装修好的新房,希望用卖房的钱偿还一部分借款。2017年,她要卖房子的事情经过峨边电视台采访报道,得到了乐山爱心企业家、省人大代表胡英的关注,在听到王科书的事迹后,一次性捐助了她5万元钱;另外一家爱心企业——四川君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慷慨解囊,捐助了3万多元现金;结对帮扶单位峨边县政府办公室,也为王科书筹集了4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新建化粪池等配套设施。有了这些帮助,王科书偿还了一部分欠款。

时任月包村“第一书记”的周鑫知道王科书家庭情况后,三天两头跑到她家里,了解困难情况,知悉帮扶需求。周鑫不仅给王科书资金扶持、精神鼓励,还亲自和她一起搭建猪圈、鸡舍,协调学校,送小孙女去学校。

为了付清所欠债款,王婆婆的“还账方式”也很特别,在将要出售肥猪时,她会将债主们邀请到家门口,肥猪称重出售,现金直接用于还债,几乎不过她的手。这也让乡亲们认识到王婆婆是个非常讲信用的人。

“好在有党委政府、扶贫干部、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让我度过了养殖难关,后来的两年陆续通过繁育小猪、出售肥猪,赚来还了70余万。”王科书说,“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都记在心里,我还要不断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还债:与时间赛跑

为了偿还剩下的这部分欠账,王科书一直都在与时间赛跑。

“想到还有10多万的欠账,其他赚钱门道自己也都不会,只有抓紧一分一秒养猪。”2018年,王科书养殖的100多头生猪陆续出栏,2019年存栏生猪也有80多头。

“卖一点,还一点,留下一部分作生活费,不出意外应该在2020年上半年还清欠款。”王科书有着自己的谋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4月份,感到身体不适的王婆婆被查出来患有宫颈癌,幸好发现及时,在胡英的协调联络下,手术也比较成功,转危为安。

从4月份住院到7月份出院,前后两个多月时间,王科书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家里存栏的近100头生猪却耽误不得,她一直委托邻居帮忙照看喂养——这些猪几乎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一头也舍不得卖。

“看到病历的时候,心里一凉,害怕上了手术台就出不来了。心里最放心不下我的孙女,其次圈里的猪儿,如果猪儿没有了,一家人翻身的机会可就没有了。好在一切顺利,最感谢的就是胡英,她不但专程来看望我,还帮我忙前忙后跑医院,联系专家,帮助我顺利度过了难关。”王科书说。

出院以后,王婆婆一边继续养猪,一边恢复身体。这时候,毛猪价从2019年上半年不到10块钱一斤,涨到了8月份的10多元一斤,看着猪价蹭蹭蹭往上涨,“第一书记”罗君秀有些坐不住了,想到王婆婆还有20多头肥猪还没出栏,害怕再等下去价格下跌影响收入,就劝她赶快出手,“市场往往有不可预知的风险,现在行情好就赶快出手!”

看到上涨的猪肉价格,王科书本来想再等等,计划到2019年底再大量出售,或许能多赚一点,她就能彻底“翻身”了,但仔细分析后也觉得罗君秀说的有道理,毕竟市场行情不等人,再等下去遇到意外的风险也不一定。没过几天,她以每斤13-16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了19头肥猪,不仅把10多万元的欠账全部还清了,还用余下的一些钱购进了2000只鸡苗。

果然不出所料,到2019年下半年,当地毛猪价格虽一度涨到18-20元/斤,但王婆婆家剩下的母猪、小猪却因为非洲猪瘟损失殆尽,幸亏之前出手及时,不然损失就大了。

一辈子与时间赛跑,这回,她跑赢了时间……

然而,王科书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此时也多了一份平静,一份坦然:“现在,把家里的账还清了,我高兴;但更高兴的是,感谢爱心人士的关心、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我能从病魔手中逃出来,过上现在平安幸福的好日子。”

如今,身体恢复状况良好的王婆婆依然健步如飞,天天忙着喂猪,接送孙女上学放学。家里没有债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但是,本来该在家里享清福的王科书却依旧闲不下来。今年,她对所有圈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并请来工人,改造猪场、硬化地面,又购进了6头母猪,还开荒种上了几亩包谷。

“开荒3亩多地,加上自家还有5亩,共有8亩地,全部种上了包谷,包谷多种一斤,自己就少买一斤,慢慢就不用再愁喂猪没饲料了。”王科书说,“躺在医院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孙女。听到医生给我说我的病情,我心里就知道,如果弄得不好,可能就回不来了,孙女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

前段时间,王科书的丈夫离世了,悲痛归悲痛,但日子还要继续。开荒、种地、喂猪,成了王婆婆的又一寄托:“希望时间再慢一点,让我再喂养出一批肥猪,以后再也不用借钱了,自己多大能力,就喂多少猪,钱是一分分赚钱。生病期间,县妇联的领导、村里的扶贫干部、爱心人士和企业家都来看望我,也让我很感动。”

直到现在,王婆婆仍然在与时间赛跑,但这回不再是争分夺秒的“竞技”,而是比拼耐力的“长跑”,王科书说,她要把身体搞好,身体健康才有本钱,要看到孙女长大成人的那一天。

图片2.jpg

王维利泡好老鹰茶(刘佳 摄)


王维利:自强自立让他自信从容

“时间”也有快慢?对于腿脚不便,用了半年时间完成农家乐的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残疾人脱贫自强典型王维利来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家乐建设中时,那时间过得是真快。一次又一次,他用那改装过的三轮车运河沙、水泥建筑材料,经过艰辛努力,最终让“王家院子”农家乐正式挂牌。

在“王家院子”,王维利泡好了一壶淡淡的茶,这是他最爱的老鹰茶。它其貌不扬,从外观上看,颜色发灰,就像被虫子蛀过,但冲泡后的汤色棕红,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细细品味,清凉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难忘。

“刚买的老鹰茶不急着喝,存放三至四年,茶叶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最后由量变到质变,才会有这种味道。”王维利说。

王维利非常喜欢品茶,茶让他沉静,让他学会思考、学会等待,“老鹰茶是我们这里的长寿茶,清热解渴,现代人压力大,喝茶可以缓解焦虑。”

苦涩后是回味悠长的甘甜,或许这就是他喜欢这款茶的原因。虽然习惯了等待,但王维利等到如今的好日子却长达10多年。他至今记得2005年出事的那一天:当时,从峨边县铁合金厂下班后,他骑着摩托车正在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与一辆三轮车迎面相撞,人当时就失去了知觉,当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永远失去了右脚。

在医院里边做恢复治疗时,王维利就靠拄着一副拐行走,想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可能只有靠拐棍才能继续下去,一时间无法接受,那段日子,他情绪低迷,正常的日子被打破了,他也特别迷茫。

“我觉得时间是抚平伤痛的良药,该面对的始终还是要面对,2007年10月,我就装上了假肢。”王维利回忆,“后头又想到去跑车,又担心再出事,再后来去买了一辆残疾人三轮车,主要就是做点小生意,到县城去卖菜、收购农户的东西出去卖。自己腿脚不便,带给自己许多自卑,想着能够维持生活就行,不敢有太多奢望。”

在那时,王维利心中也有着一份期待、一种坚持,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自己能够有一份稳定的事业,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

2014年,脱贫攻坚唤醒了这个边远的小村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星星村被评为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政策“一杆子插到底”,村两委带头抓落实,星星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村道路硬化了、便民路修到了家门口,贫困户破旧的房屋全部修缮一新,扶贫干部带领群众们栽花种草,依托附近的背峰山、鱼滨口瀑布等旅游景区,发展旅游观光业,随着游客逐渐增多,星星茶园、蓝莓采摘园、脆红李猕猴桃采摘园、蝶舞萤飞养殖观光园等一批配套业态拔地而起,农民就近务工增收有了保障。

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维利看在了眼里,记在心中,他不想再等待。

“精准扶贫让我们受益,扶贫干部的付出都看得见、摸得着,也激发了我的斗志,要跟着党的脚步走,做出一番事业!”王维利暗下决心。

2017年3月,在峨边县残联、乐山电力分公司的支持下,王维利参与了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为期两个月的厨师培训,培训之余,他还主动到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参观学习。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找到了发展方向——要结合星星村的乡村旅游,打造一家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

从成都回来后,王维利开始着手筹建农家乐。一开始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资金短缺。他主动找到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说了自己开办农家乐的想法,也得到了扶贫干部的支持,并向峨边县农村信用社为他协调了3万元小额信贷,争取到村产业扶持基金5万元入股,双方约定,等农家乐盈利后,王维利每年返给村上2500元红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加上跟亲戚朋友借的2万元,乐电公司捐助的1万元帮扶资金,终于有了充足的启动资金。”王维利回忆。

搭彩钢棚、建厨房、改厕所,硬化院坝,添置厨具、桌椅等配套设施……虽然腿脚不便,但修建农家乐的每个环节他必在场监工。由于原来的院坝面积较小,容纳不了这么多客人,王维利决定进行扩建。

考虑到投入资金有限,王维利就自己慢慢干。他开着三轮车,到房屋后山采来石头,从附近石场里买来石子、河沙,垒建院坝、修砌堡坎,再用水泥进行硬化,前后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将院坝向外围扩大了一倍,并建起了一道近2米高、14米长的堡坎。

“那段时间确实比较累人,一躺下就睡着,一觉睡到天亮,但是自己一直都特别想做成一件事情,以前没有机遇,现在终于找到了目标,一定要全身心投入。”王维利说。

2017年9月,已装修完工的“王家院子”正式投入运营,成了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7年-2018年,就有近10万元的毛收入,去年毛收入14万左右,纯利润6万元左右。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现在随着形势好转,每天都还是有生意,就餐的、钓鱼的客人都比较多,有的专程挑节假日赶过来,好的时候每天有200-300元钱流水入账。”王维利说。

“王家院子”已经打造好,但王维利是闲不住的人,今年他靠着自己的双手,为农家乐安装了排污管道,修建了风车长廊、种上了紫藤花、架设了彩灯,还用竹竿和篾条搭建了4处“闲亭”,供游客品茶、娱乐、赏景,厨房也贴上了瓷砖,用上了铝塑板。

如今,王维利每天都会把“王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静静等待客人们到院子来坐坐、品尝他最爱的老鹰茶。常年与时间赛跑,他领悟到了“自强自立才能有所成就”的人生真谛,脸上也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图片1.jpg

师玉琼坐在大树下乘凉(刘佳 摄)


师玉琼:奔康路上决不掉队

不负韶华,路在脚下。对于家住峨边县共和乡双峨村1组(现万漩村6组)“以凳为腿”的自强模范师玉琼来说,“时间”就是一次次克服身体不适,从房子这头到那头的“漫长”距离……

天刚麻麻亮,师玉琼的丈夫马国明挎着篮子、扛着锄头,到院子附近的竹林里去弄点苦笋,他不紧不慢的挖开地下的泥土,鲜嫩的笋子就这样露出了头。收获不错,中午又多了一个下饭菜。

天色放晴,师玉琼也慢慢挪出屋子,一面在院子里的石榴花下面乘凉,一面等着丈夫回来。

师玉琼的大儿子在新疆给建筑队打零工,在那里,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儿女,小女儿则在峨边县城里租房子上班,还带着外孙女儿。儿女已成家,再不用师玉琼操心,逢年过节,儿女还能往家里寄一点贴补家用。

临近中午,山里的鸟儿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喧闹,这个紧邻峨眉山市的小山村又恢复了平静,师玉琼的丈夫也加快脚步,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刚嫁到丈夫家时,过的日子苦、加上房子漏雨,所以给自己弄了一身的毛病,老了落下病根了,除了类风湿,还有骨质增生。不过,日子一天天越来越好,我也就知足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师玉容只希望时间能慢一点。

谁能想到,小时候的师玉琼,是一个健健康康、能唱能跳的小姑娘。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平时除了照顾弟弟妹妹之外,她还要帮着干地里农活,放学后和节假日帮到家里给集体放牛。

不料,10岁时的一天,师玉琼在放牛的过程中,有两头牛不小心在途中走失了,她急得团团转,她把归圈的牛关了,跑去满山头找,连续翻过几座小坡,还是没找到。

眼看天色越来越晚,山路湿滑、坡陡路险,师玉琼都全然不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一处沟沟里找到那两条牛,被树丛挡住,好不容易才找到,她高兴极了,但此时天色已黑尽,浅一脚、深一脚,路窄坡陡,又急又累,突然一个跟头,她眼前一黑,啥都记不住了。

她不小心跌下了山坡。等到睁开双眼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家里的床上。原来,天黑后,师玉琼的父母左等右等,也没看到女儿回来,心想糟了,可能出事了,就喊了两个邻居一起去山上满到处找,最后终于在一处陡坎底下把她找到,给背回来的。

师玉琼的头部在跌落过程中遭受撞击,脑部运动神经受损。然而,由于师玉琼家距离县城较远,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错过最佳就医时机,等再到医院时,她受损的神经再也不能恢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腿脚运动不够协调,需要靠着板凳、棍子等什物支撑才能行走。

与同是残疾人的马国明组成家庭后,她靠着自己的双手硬撑起半边天,她的双腿试用条凳,磨破了不知好多回,最终磨成茧,可以戴上条凳,做家务事、干农活了。从此,家里打扫、养猪、喂鸡都依靠她一个人。

接着,师玉琼先后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家务事加上育儿,真是艰辛不可道。但她把苦和累咽进肚里,从来不说一声苦,硬生生把家庭撑起走。丈夫无法帮她分担,她白天带起娃娃劳动,晚上等孩子睡了,再摸黑干家务和农活。她尝试做很多副业,但是身体恼火,后头就依靠养猪、喂鸡挣钱,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

回忆过去的苦,她从不避讳:“最困难是带两个娃儿的时候,每天很早就起来,一边背着小女儿,一边煮饭,洗衣服,在屋头就用板凳撑着一步步挨着走路,天不见亮就起来煮饭、喂猪。老公出去干农活了,从卧室走到猪圈,最少要半个小时,那时一年要喂10头左右的猪,就靠喂猪养活一家人。有时候走路都没力气,也容易摔倒,10天、8天摔一回跤,摔在地上时自己就想哭,但是哭有什么办法,不论怎样,还是要站起来去面对。”

尽管面临生活的种种不幸,师玉琼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家照顾得巴巴适适。她腿脚不便,靠条凳支撑,每天喂猪、喂鸡,把圈舍清扫得干净卫生。

“现在扶贫政策好,现在我和丈夫每个月有700-800元钱的低保、残疾人补助,喂点猪、鸡贴补家用,啥子好政策都享受了,平时就在家里头转转,在院坝头走走,锻炼锻炼身体。”去年,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师玉琼养殖了10头生猪,创收28000元。

如今,师玉琼一家修建了新房,硬化了院坝,儿女也已经成年,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对生活也多了一份憧憬。

“我今年61岁了,也没有啥想法,希望今后没有病痛就好了,还想着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想到这个心愿很快就实现了。”师玉琼说。

2019年9月16日,师玉琼获得乐山市脱贫攻坚奋进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地方扶贫干部的协助下,她专程去了乐山一趟,住宾馆、看晚会演出,在领奖台上,她还大胆发言,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王科书、王维利、师玉琼……他们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虽然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他们在行动上多有不便,但在和峨边27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他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取得了不凡的成绩。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来临,他们脱贫奔康的决心和信心愈发坚定,步子也更加稳健。


作者简介:

许永强,《晚霞》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四川省作协会员。

刘佳,四川安岳人,毕业于外交学院,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现任《四川农村日报》记者,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