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消息 1月19日,由资阳市文联、资阳新闻传媒中心(筹)主办,资阳水润东都协办的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书评会在资阳市举行。
省作协二级巡视员、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评论家罗勇,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著名作家、评论家马平,作协全委委员、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诗人马培松,作协全委委员、西南科技大学文学系主任、教授、著名评论家张德明,省作协全委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白浩,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长、作家欧阳明先后发言。大家对《一湖丘壑》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讨,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一湖丘壑》作者、省作协全委委员、资阳市作协主席、作家唐俊高在书评会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罗勇评价长篇小说《一湖丘壑》是作家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用心、用情、用功之作,是全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作品,是四川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作品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川中丘陵县区一个贫困村的前世今生与艰难蜕变。作家以强烈的现实担当,调动数十年的生活积累,为书写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文学探索。作品直面现实,写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避免了对时代和生活的简单化书写;体现了对人性人心的洞察,写出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凝聚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要性;成功地刻画了几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历史纵深感,奠定了小说的艺术水准;方言土语的运用,使整个小说地域特色凸显,具有浓郁的川味。叙述语调幽默风趣,增强了小说的阅读快感。
马平认为,《一湖丘壑》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资阳文学版图,打开了资阳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可以说,风乍起,吹开一湖丘壑。作者唐俊高创作《一湖丘壑》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可说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多年积极的总报告。作品研讨会开到北京,改稿会开到成都,鉴赏会、书评会开到家门口,为资阳文学界、树立了一根新标杆。唐俊高注重到基层、到普通读者中听取意见,有勇气面对自己作品的不足,这是作者精品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是文学界好风气的体现。
马培松说,唐俊高的《一湖丘壑》是一部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作者在行文走笔中不时闪现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个人发现和自然主义之风的细节描写,常常使人眼前一亮,增强了阅读的陌生感和快感。乡村里俗语言的意象化转化,成为小说结构的重要特点。在对乡村建设的当代设计方面,在小说的架构和推进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躲在贫困后面的关键所在:乡村道德的沦丧、文化的缺失;作家材料选择得当,把握有节有度,对世态人心的现在进行时和期望达成的将来时练达于胸,成为小说的亮点。自然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乡村改造的必然性作了生动的注解。
张德明认为,《一湖丘壑》诗意地描写了湖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打上了资阳这一方特定的空间烙印和精神胎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和创造。塑造了一批农村新人的形象,特别是一批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立足现实、深入观察,表现了农业生活的巨大变化,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作者还凭借对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焦,上升到对农民传统美德的开掘和弘扬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重的确证与维护,进而从人格的层面完成了作品主题的深层次的表达。
白浩认为,虽然这是一个以“脱贫攻坚”题材为名而出现的作品,但作者时时保持着谨慎。小说立足于独立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保持了具有穿透力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思考,使得小说从对事的浮面关注转向于对人的表现和对根的思考。因此,这就是一个非主流的“脱贫攻坚”题材,是一个借腹怀胎的灵机一动,真正的胎儿其实已经孕育多年,是“川味”乡土文学的积淀。与一般“脱贫攻坚”的强政策性外来驱动不同,这个扶贫故事的主驱动是出自乡土内部的,即凤凰男茆眼镜的返乡回馈,因此,就这个自足性来说,“凤凰男回乡创业记”本可不借助于“脱贫攻坚”运动的外力而成长。
欧阳明说,《一湖丘壑》使资阳长篇小说创作有新的开端和突破。“讲真话”是这部作品的特质。作品中人物生存状态、思想状态非常真实。这也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也充分印证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一哲理。小说由两条线构成,一条是乡村物质生活变化,另一条是乡村灵魂的回归。既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几十年的巨变,感受到乡村前景越来越美好,也看到了乡村群众的思想状态,狭隘、自私、狡猾等人性不光辉的一面,将给乡村振兴带来一定阻力。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忧虑。整部作品没有被标签化,读起来真实感人。
唐俊高在发言时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写一部关于三农的作品。终在2017年9月30日,一头扎进巴金文学院,关闭QQ、微信,关掉手机,潜心写作整整一月。初稿完成后,我邀请身边的一些文友,回到故事发生地——雁江区东峰镇杨家村村委会,召集了一个小型改稿会,还特邀了村干部、村民代表提意见。后来,省作协又专门为我召集了一次改稿会,好话不说,直接说问题。后来,省作协又将《一湖丘壑》推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研讨会。一片“骂”声中,我自受其益,自得其乐。因为,我讲了真话,把心交给了他们;他们也在讲真话,也在把心交给我。
专家们一致认为,作品直面现实,写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避免了对时代和生活的简单化书写;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扶贫书写,体现了对人性人心的洞察,写出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凝聚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要性;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几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历史纵深感,奠定了小说的艺术水准,让大家看到了农村集体意识在新时代的一种延续;作品中方言土语的运用,很切合乡村实际,贴近人物身份,使整个小说地域特色凸显,具有浓郁的川味。同时,专家们还建议,可以增添横槊赋诗式的闲笔,以张弛疏密有致;在对话之外的方言土语可以更节制一些;在把握日常生活和重大生活关系上可以更好处理。
现场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写作兴趣等问题展开互动,作协会员、普通读者、小朋友们提问踊跃,专家们认真细致作答,热情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及感受体会。
(资阳市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