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西南大学、上海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西南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在重庆举行。会议以“融合与创变:AI时代中文创意写作的学位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探讨中文创意写作的多元形态、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近400位文学与写作专业教师、研究生,以及作家、媒体出版人、中小学教师欢聚重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AI时代下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数智化教学改革与创意写作新课程、新教材建设以及中文创意写作赋能中小学语文教育等议题。

11月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主持。西南大学副校长邱江、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张者,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张永禄,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方长安,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副主任刘自挥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邱江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谈到,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文学创作与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和知识建构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本次大会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入交流中文创意写作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新课题、新方法与新范式,共同为推动中国创意写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者回顾了个人的创作道路,感念重庆与西南大学文学院对自己文学梦的哺育与滋养。他认为,技术是“器”,创作的“道”在于人类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对人性深邃的洞察以及对于汉语言的精准驾驭。AI智商虽远超人类,却缺乏生命意识,无法替代生命体验式创作。AI时代的写作教育需要从“知识灌输”转向“智慧培养”,在合理利用好AI技术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培育、提升写作者的能力。
学术研讨会主要分为主题报告和分论坛两大环节。主题报告分别由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寇鹏程、上海大学教授谭旭东主持。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执行院长许道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燕燕、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晓辉、西南大学文学院写作与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李金凤等学者围绕“融合与创变:AI时代中文创意写作的学位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这一核心主题,结合各自创作经验、教学实践与研究方向作了相应报告。
范稳在题为《新时代山乡巨变中的文学赋能》的主旨报告中回顾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以及云南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对自己写作的滋养。他提倡“文化发现型”写作,作家去到远方写别人的生活,去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大美。他回忆了写作长篇小说《太阳转身》《青云梯》的实地调研经历,表示作家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去——“有些写作模式,作家在场永远正确”。
许道军回顾了中国创意写作学科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总结。他表示,中文创意写作初步实现了学术科目化、开启了创意写作教育一体化、作家培养逐步走向专业化等成就,但仍存在理论与方法准备不充分、创意写作“文学化”“泛化”与“传统化/庸俗化”等现象,以及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狙击”等隐忧。未来创意写作应该进一步明确学术学科定位,坚持专业化与科学化发展,强化“创意本位”“元写作”“生成叙事/抒情语法”等研究,积极应对AI写作带来的挑战。
李玮在题为《AI语境下创意写作发展新样态》的报告中谈到,网络文学自2018年以来,出现了后类型化的内容新样态,“时间循环”“空间重叠”“多重主体等内容成为了数字文明时代的文学表征。以微短剧的走红为典例,创意写作也呈现出以元素、类型、跨媒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IP融合发展新样态。
李怡的发言以《AI写作挑战了我们什么?——关于AI写作的三个观察和三个困惑》为题,针对当下的AI写作提出了三重观察与三重困惑。他表示,电脑技术质的飞跃标志着AI时代的到来,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三重困惑:一是AI时代人类价值标准与意义秩序的重建问题,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三是如何谈论“后人类”与硅基生命。他认为,在AI时代,人类的写作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李燕燕以非虚构写作者的身份分享了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青年作家的非虚构写作经验。她认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在于精彩现场的呈现,“素人写作”异军突起是非虚构的本质价值展现。非虚构写作能使青年作家进入直观的世界,体察真实的人心人性并真实表达自我和所见,呼吁青年作家应该走出书斋和教室,修好“采访”这门必修课。
徐强在题为《采风:作为创意写作实践的方法论》的主旨报告中谈及采风学与创意写作的关系,认为只有深入市井巷陌,进行社会接触、调查、采录,才有可能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生动素材。创意写作通过采风自觉记录转型期的中国现实,讲述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陈晓辉谈到,后人类文学时代技术革新给文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并认为从提示词工程转向提示词写作,实现了从工具到伙伴的协作方式的跃迁。在后人类文学时代,人机协作的叙事新样态也应被视作文学,它是人类创意在智能镜像中的延伸与折射,对此应深入研究并提升与技术对话的能力。
李金凤以《新文科、新媒体与新方法:AI时代创意写作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为题,提出新文科、新媒体与新方法的“三新理念”。在新文科维度要突破纯文学局限,构建跨文体、跨媒介与跨学科生态,转向人机协同的创意素养培育;新媒体层面需要以载体迭代激活创意写作的传播价值,聚焦跨媒介叙事、交互式表达与场景化创作;新方法上需要构建“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协同模式,用智能体工具辅助知识点学习与作品评价,兼顾创意与人文内核。
11月1日下午,大会在西南大学出版社开展分论坛讨论。本次大会共设六个线下论坛和六个线上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全民创意、素人写作、新媒体新业态与新大众文艺”“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算法人文主义:AI写作实践与伦理边界”“数智化教学改革与创意写作新课程、新教材建设”“中文创意写作赋能中小学语文教育”“新时代创意写作多元发展路径与文化资源”“剧情游戏、微短剧与新媒体写作新业态”“作家作品分析及其他”等八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期,西南大学文学院还举办了范稳新书《青云梯》交流暨签售会活动,为学院师生、参会者带来了一场文学与创作交流的别样体验。
11月2日上午,大会闭幕式在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报告厅举行,共分为主题报告、分论坛汇报、大会获奖论文宣读、大会总结与闭幕四项议程。主题报告环节由《当代文坛》副主编赵雷主持,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慕灵、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叶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罗长青、重庆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刘洋、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宋时磊、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荣维东等学者围绕本届年会主题,结合各自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作了报告。主题发言结束后,大会进入分论坛汇报环节。该环节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蒋登科教授主持,雷雯、谢尚发、张纯静、卢文婷、王浩、雷勇、刘卫东等学者依次作分论坛汇报。
随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师、诗人黄潇宣读了大会获奖论文名单。本届大会共收到341篇参会论文(含摘要),组委会经过两轮评议,最终评出118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1名,优秀奖57名。
在大会总结与闭幕环节,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中文系主任高尔雅作总结发言,她从“人工智能算法逻辑、人机伦理引发的热烈讨论”“重申创作感知的主体性原则”“Z世代青年学者将娱乐生活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梯队结构形成”“优秀教研论文的数量与系统化特征愈发明显”五个方面,总结了本届大会取得的成果。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谢。他表示,中文创意写作植根大地与现实,兼具包容性、可能性与现实对话性,弥补了中文领域的短板,成为中文学科中最具希望、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同时,也期待能再次为大家呈现更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
闭幕式结束后,西南大学文学院和北碚作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本次年会衍生的特色活动——“新时代原创性教材建设暨《中文创意写作》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了本次大会在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领域的交流成果。
创意写作学科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从引进、消化走向创新与拓展的关键阶段。第十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的召开,对未来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在AI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意写作自主知识体系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第十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2025)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