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时代的炬火
《四川日报》读者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来
今天,我们的老朋友《四川日报》迎来创刊七十周岁的纪念。一张报纸经过70个年头仍然活力四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我50余年与《四川日报》的交集中,我能深刻感受到,这张报纸拥有非常优秀的编辑团队、记者团队,始终如一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四川和国内外新闻,反映地方群众的真切心声,宏扬四川文化、讲述四川故事……《四川日报》就这样用70年时间,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党报形象和媒体品牌。他们坚持新闻情怀和真理追求,在我看来,就是烛照时代的炬火。前些天在《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时刻,我写下了“世界眼光 中国精神 四川特色”12个字,来表示我对《四川日报》的理解和认同。我认为,这是对《四川日报》70年来一个恰当的概括,也是我对这张报纸由衷的赞美与祝愿。
就我本人来讲,跟《四川日报》的关系亦师亦友。少年时代,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成长,除了学校里单薄的教材,就是两张报纸——一份叫《人民日报》,一份叫《四川日报》。它不光展开了一个当代中国和四川的形象,甚至结合一本《新华字典》,也是我们识字的教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所学校,一所文化的学校。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文学爱好和创作,从报纸副刊上读到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它也是我从事文学学习和训练的最初的教材之一。
来到成都以后,我自己也做了编辑,开始写作,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作品,认识了很多在《四川日报》工作的同行,跟报纸的关系进一步演变,成为了朋友。我们作家队伍里走出的很多人都从事过新闻和编辑工作。新闻开阔我们的见识,编辑岗位帮我们提升对文字、文章、文化的深切理解。就我们这一行当来说,老作家孙犁参与过《天津日报》的创办,茅盾主编过《人民文学》杂志,巴金创办了《收获》杂志。还有很多记者、编辑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我们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中坚力量,比如,刘白羽、萧乾。世界上也有马克·吐温、海明威这样的伟大作家都经历过新闻行业的淬炼。我们四川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王火老师,也曾是一位做新闻出身的优秀记者。这就说明,我们的报纸,我们的编辑记者工作,确实在这个社会的文化传播跟文化气氛的营造当中,有着非常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我自己也在《四川日报》发表过文学作品。20多年前,也得到过“四川日报文学奖”的鼓励。工作做出一些成绩以后,也在《四川日报》上得到彰显。所以,一个人、一个读者和一份报纸之间的交集、交流、互相成全,确确实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四川日报》的同志说要开个书店,我也积极响应,这个书店用了“阿来书房”的名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一个超越一般性书店的、开放式的城市文化空间,讲中国文化,讲四川故事。我本人就每两周在这个书店做一次公益讲座。现在我们讲杜甫诗词,“杜甫 成都 诗”已经连续讲了九讲,我们打算做二十讲。二十讲以后,我们继续想把这件事情坚持下来,再做别的跟四川、跟成都、跟文学、跟文化有关的一些有正面意义的题目。我想,这样一种友谊,这样一种合作,还要走得更深、更远。
最后,在这里借用一句杜甫的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大家都到阿来书房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