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色彩留在这一季
关上山色
眼前的彩从四隅跳脱出来
母亲把荞麦壳塞入我的梦境
与一湾松软做伴
偶尔能读懂沙沙的温声细语
多瞌睡的麦香
多漫长的夜径
别说话
天亮得悄无声息
我从黎明的沙漏里
打捞一部醍醐的禅偈
没有注解,也就无法诠释我的沉睡和苏醒
我把山峰和陈年的积雪
都泡进了茶里
山,又何来狭小一说
不过是我眺望的心境
被那些巍峨的疆界
严丝合缝地捆绑了而已
跳脱,即是无边的嫣红和光明
秋的色彩里,安放着一树清净
秋天的等待
一过秋分,爷爷
就成了玉米地里的守备军
直径五十米的丰收圈
是他视线游移的最大疆域
淅沥的雨
从立秋到白露
绵柔的力道
足以把守望者的眉头
揉拧成另一块玉米地
草帽蹲下来
吧嗒吧嗒
旱烟把蓝色火焰丢到水凼里
蚂蚁扛着家当,爬山一样
越过苍老的脚背
匆匆奔向下一个栖息地
无心偷粮的斑鸠
站在田埂上等雨停
它和爷爷寤寐思服的一样
天一放晴
就各寻各的糊口秘籍
小城记忆
小城的转角
原本站立着那个墨守成规的邮筒
麻雀回忆一件旧外套
香草绿?森林绿?孔雀绿?
一定是绿,而不是黄
不是铁锈那样的黄
其实,回忆起来又能如何?
横竖都是荒废
一些信件,一些邮票,一些邮戳
一些来往缓慢的情谊
寄居的眼睛
从一朵云的好脾气里
提溜出一个专属群山的夏天
从一根羌的肋骨里
历练出一座钙质深厚的石头碉房
从两座山的脚后跟
破译出一条高速蜿蜒的密码
我的眼睛寄居在此四十年
并非偶然
就像雨水跃入江河
阳光扎根麦田
这些年,眼睛时常被传唤
有时会欣然认可被云环抱的蓝
有时会禁步在无边的旧念
无法释然
望山
身着布衣,素面修行
四季轮回中
布瓦山的掌心
依然紧握参禅的星辰
酢浆草的凡心,或三瓣,或四瓣
跳出群山的金樽
醉了又醒
唯有隔壁的斑鸠群
沉溺于冰雪的虚词
沉溺于天空的面具
山路蜿蜒
重叠着来来往往的脚印
一个脚印
豢养一座山的生灵
我不知道,草木深邃的眼神
如何抚慰破碎的日落
可愈发清晰的族名,就像一支烟
以燃烧生命的安魂曲
吸纳浑浊的山影
阳光谷地的豆荚
被隐形的光斑植入魂魄
只有夜色浓重时
饱藏心跳的颗粒才会在山的凝望中
噼啪哽咽
潜语
就这么轻易的
你用一把花语的钥匙
就撬开了我眉头的锁
即使用词单一
好在执拗的羽毛还没有成型
屋外料峭的春寒也没有闯入的决心
回到书桌,坑洼不平的鸟鸣
翻着我手里的台历
似乎扰乱了往事的页码
窗外的细雨就不再虚拟我的情绪
却不知,从昨夜游离的梦开始
一株风铃草
就怯生生地钻进了我的身体
村庄
村庄的骨血
由水由山由炊烟组成
倒挂在岁月的天空下
涨红了脸颊也不说话
说来可笑,就连候鸟也不再菲薄那一方水土
仰望,粲然可见无穷尽的阳光
即使是落幕
也能精准地钻进游子的思念
层层叠叠地把余晖堆积
偶尔有雨
体态还算婀娜
就像此刻我的灵魂脱离我的躯体
随着电梯继续上升
奔向那个能眺望故乡的高度
思念穿过锁孔
在空荡荡的巢穴里摇着手
故乡的风在我的脚下狂吠
我所理解的幸福
赤脚行走
脚下的田埂把长镜头拉远
豆荚,辣椒,南瓜花
总被花白的头发覆盖
苍老的手掌懂得如何关怀
我时常命令南瓜花
把脖子伸到墙外
去偷听隔壁吴奶奶的喃喃自语
也时常趴在田野的肚皮上
用肥嘟嘟的小手捂住泥土的耳朵
生怕它贪恋浮夸的蝉鸣
母亲直起腰,擦掉迎风泪
笑着数落我们,都没个正形
高璐,女,羌族,四川汶川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星星》《四川文学》《诗选刊》等报刊。作品收入多种选本,曾荣获第五届阿来诗歌节、恋恋西塘诗歌大赛等多个诗歌奖项。出版诗集《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