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解释“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内”字本义为从外面进入到里面。在地理位置上,从一个地方入口到另一个地方腹心是由外而内,从一个地方的腹心外延到同一个地方的外围是由内而外的过程,而“道”则是一个人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艰辛的路线。黎阳诗集《蜀道》正是他一个人的踪迹史,也是他入川行吟的路线图。从北国风光到四川何不是由外而内,从四川腹心成都平原向外延伸到川T、川Q、川L……何不是由内而外。
从内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表达
眼中所见既是景,心中所想既是情,正所谓“诗言志,诗传情”。如川A/G成都语汇部分,《在蜀锦丝线里,窥见光阴》那些陈列在静态的橱窗里 /不曾言说的衣摆和袖口/默默陈述天府的繁华/光阴的品质被定格。《雨中岳家祠》石碑一方,镇守心扉/只会让路人铭记/这一路的雨水,是谁眸中/长跪不起落下的泪珠。
以上节选两首诗歌中的意象:橱窗、衣摆或者袖口、定格以及石碑、雨水、泪珠。前两个意象是作者眼里要说的对象,最后两个意象“定格”“泪珠”)表达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平易近人”,不陷入“晦涩难懂”的沼泽。同时,也源于黎阳带着情怀去创作,意味着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融入到作品中,以真实而深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最普遍的人性,让诗歌走进不同群体的内心。
向外既是诗歌呈现的外部世界与文化内涵
四川地理风貌的展现为主要书写对象,对巴山蜀水的灵视穿透,像大渡河、蒙顶山麓、五指山、涪江、安宁河畔等诸多地名,展现了四川独特的地理风貌,构成了诗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如《岁杪绵阳,我把涪江的水温暖》从富乐山望去,越王楼还在/只是手可摘星辰的诗人,拂袖/去喝酒了,身后的影子/落进涪江。《金沙江边,顽石与闪烁的沙》金沙,闪烁的沙/在目光的黄金分割点上 /我找不到一条摆渡的船。
从两首诗歌的末尾“落进涪江”与“我找不到一条摆渡的船”都有时间流水无情,不见得为谁网开一面的无奈。同时,有丝悲调的情感在流淌,让读者感到悲凉,由此联想悲的源头是什么。我想这是诗歌意义存在的呈现,正如叶嘉莹前辈所言:“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此外,诗歌中有地域历史文化的融合。诗集中嵌入了大量古典诗句和意象,如“箪醪劳师”“汉高祖醉斩白蛇”等,将古今文化串联,形成了古今演化、虚实互文的人文时空图,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能沿着诗人的笔触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箪醪劳师》勾践先生以少胜多的妙计/一坛酒入江河,喝的是酒味/ 还是水酒之和,无法计算/只是这豪迈的一倒,买得到的人心/成了卧薪尝胆、同甘共苦的杰作。《汉高祖醉斩白蛇 》这酒敬天敬地/也敬给了君/未敬者不自知,却端杯相迎/才有了不欢而散/至于白蛇,也是传说,性别不清/除了许仙,不知道还有谁/错把孽缘当成了姻缘/留下傲然的青城山……
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诗歌中使用典故,诗人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诗歌具有更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箪醪劳师”“汉高祖醉斩白蛇”典故塑造诗歌中的形象,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诗歌的语言艺术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文化传承。
从内从外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诗人有灵感时就像一把点燃的火把,只要笔尖触碰大地就会火花四溅。而我认为黎阳的诗歌就是车窗外的良辰美景,在他笔下高山是溪水的出生处,峡谷是河流的丈量尺……他的足迹正如一个个调皮的标点符号,把眼前良辰美景段成句子,让它们在“蜀道”上摘下最美意象,分段表达各自意境。我想此间也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把内心所想落在眼中所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