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婷(《四川作家》报):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资阳,历史深邃悠久,大约35000年前,古老的“资阳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早期的古蜀文明,资阳也被称为“蜀人原乡”。古往今来,这里还是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经学家董钧的故里。资阳人文古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的安岳石刻,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此外,资阳还是陈毅的故乡,红色文化资源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独特的元素。请问资阳文学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起来,有何精神特质?
唐俊高:Sorry,先补充一下:随着2023年资阳濛溪河重大考古权威信息对全世界的发布,资阳的人文历史,被一下子从35000年前推到了至少80000年前,还有可能推到100000年前以上去了。该遗址是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被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对重新、深入认识“资阳人”和“蜀人原乡”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现在我无论在哪里介绍资阳,都底气爆棚:“我们资阳,两头都在增长——人文历史在往100000年前以上增长,现代文明在往‘天外天’增长——就连‘资阳造’民营商用运载火箭都一飞冲天了,还一箭五星!”
在资阳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并勃勃生长的人类社会现象,就是“蜀人原乡”文化现象。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犁牛打耙到智慧作业的农耕文化;从汉代铜车马到中国四川现代商用车、从三线建设到和谐号、世界上最大马力现代机车的车城文化;以安岳石刻为主要载体的民间石刻艺术文化;以川剧“资阳河”流派、乐至川剧团为主要载体的戏曲文化;以“蜀中净土”乐至报国寺、木棉袈裟雁江莲台寺为主要载体的宗教文化;以驿站、码头、挑夫为主要载体的成渝古道文化;以临江寺豆瓣(明朝)、两节山小酒(明朝)、飘香中和醋、中和小龙虾、乐至烧烤、中天酿造为主要载体的美食文化;以安岳柠檬、雁江蜜柑、乐至蚕桑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观光农业文化;以雁江龙潭矿泉水为主要载体的“长寿之乡”文化;以民族斗争、解放斗争、抗美援朝斗争、自卫反击斗争中的仁人志士、革命英烈和安岳“革命老区”为主要载体的革命文化;以“中国一绝”安岳竹编、乐至蜀绣、雁江东峰剪纸为主要载体的手工艺文化;以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为主要载体的毗河引水工程沿线文旅文化……等等。“蜀人原乡”文化海纳百川,品味丰厚。
“蜀人原乡”文化的特质为“碧血丹心,大道直行”。苌弘,是资阳人文精神有据可考的源头和标杆。成语“碧血丹心”和典故孔子“访弘问乐”都源于他。之后的历代资阳志士贤达,精神特质均与其一脉相承。“资阳人”的巅峰阵容为:东周大夫苌弘,汉代辞赋家王褒、经学家董钧、治黄使者王延世,宋初易学大师陈抟、数学家秦九韶,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革命烈士余国祯,抗日师长、革命烈士饶国华,共和国元帅、外交家、诗人陈毅,上海市长曹荻秋,中国新诗先驱康白情,歌剧《白毛女》先行者、长诗《白毛女》作者邵子南,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心武,谐剧创始人、谐剧表演艺术家王永梭……等等。无不翘楚,无不流芳。当今资阳文学的精神特质,概莫能外。
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专列短暂停留资阳。下车一番游览后,老人家大加赞赏:“资阳是个好地方啊!”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近年来,资阳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形成了“蜀人原乡”作家群。请向我们介绍一下资阳文学目前的创作风貌。
唐俊高:首先,感谢你的首肯。近年来,资阳的文学创作有了较大起色。此前,我们因建会最晚、底子最薄,又经历了团体会员单位——简阳作协——被一刀儿外划的至暗时刻,所以作品数量、质量差强人意。我每到省作协参会,都自视为所有市州作协主席中的“老幺”,能最后一个发言就最后一个发言,能不“冒皮皮”绝不“冒皮皮”。说不起话呀!但是,我们从“出作品、出人才”的初心做起,从“每搞一次活动都要收到一定成效”的基础做起,从“既要搞好组织工作更要搞好个人创作”的认知做起,既扎实稳沉又奋起直追。我曾带领我们理事会成员到广元作协,虚心观摩体制内作协是如何忙活的;又到甘孜作协,虔心讨教他们在如何打造“康巴作家群”。
现在,“蜀人原乡作家群”羞答答呈现雏形。我们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频频见诸公开发行的报刊、选刊,屡有集子、专著出版。长篇小说《一湖丘壑》进京参加了中国作协研讨会,并已第二次印刷。小小说创作蝶变为我们的一大特色,省小小说学会有两任会长都出自我们资阳作协。前会长欧阳明还获得了中国小小说创作最高荣誉——“金麻雀”奖,现任会长王平中的作品集《王平中小小说300篇》引发广泛好评。我们坚持办好作协内刊《资阳人》,还坚持每年将会员在公开报刊发表的作品,汇聚成《蜀人原乡作家群▪资阳文学作品集》予以公开出版发行,为的是给“蜀人原乡”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遗产。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火热建设,作为联动成渝的“双门户”,资阳近些年在乡村振兴、产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了显著的成绩。作家要关注时代、聚焦中心大局开展创作,努力创作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作品。您能向我们介绍下近些年资阳作协在团结引领作家把握时代脉搏、书写火热实践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唐俊高:首先,在创作上引导会员谋大谋远。“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也引导作家要食人间烟火,要全身心拥抱生活,要把生活“嚼烂”。其次,在组织工作上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效加持。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资阳来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是重要抓手之一,经我们提议,四城作协在资阳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发布了《资阳宣言》。眼下我们几家的刊物(加上阿坝),正进行作品联展。联展获得省作协党组高度评价,前党组书记侯志明亲笔书写“开栏的话”。此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创作采风活动不断。川、渝作协组织的走进资阳活动,省作协社联处、省小小说学会等下沉资阳的活动,市文联组织的川渝作家、诗人走进资阳等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甚至担纲承办。我们作协自身也积极组织重走成渝古道东小路、体验成都至资阳轨道交通、梨花诗会、桃花诗会等活动,邀请成渝作家、诗人感同身受,每次都出专辑、专刊。还邀请著名作家、诗人来资阳传经送宝,邀请《剑南文学》《草地》《贡嘎山》等杂志编辑老师来资阳改稿、选稿……这样做,态度只有一个: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文学不能缺位、失位;要求只有一个:“不固化文学的疆域、不窄化文学的胸襟、不矮化文学的境界、不弱化文学的力量”;目的只有一个:出作品,出人才。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您的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作为2019年度四川脱贫攻坚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当时我们还一起前往北京参加了作品研讨会。在会上,大家对您的小说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度呈现了乡村问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请您谈谈现实主义创作对于当下时代生活的意义?
唐俊高:你知道的,这得感谢省作协的错爱。先是评定为重点扶持作品,出版前又专门组织改稿会,出版后还举荐进京。但很多人不知晓的是,这是一个曾经的英语教师,写出的一部汉语作品。受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我在东西方文学、哲学的比较研判中,自以为练就了一双独特的“猪眼”(我的网络昵称叫“猪头”):先放眼全球人类各族群是在怎样忙活各自的生计,再呆萌地锁定最令自己魂牵梦绕的文学故乡,对那里正在上演的人间活剧,就自会有一番独特的表达。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现实主义”是一个相对的提法,它的底色仍然是哲学。把东西方哲学比较所得,不动声色地隐藏于自己笔下的生活日常,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至今仍在不懈努力。我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自解是:从身心所处的现实退后一步,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不是实况刻录,也不是臆想捏造,要比现实更现实,比真实更真实。这需要作家首先在现实中做个真人、好人,做个“真好人”,创作时对笔头讲真话、向读者交真心。这样的作品,不管是大成功还是小成功,都会观照到人类社会势不可挡却又曲折艰难的行进走向:向上,向善。尤其是在当今时代。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前不久,在《四川文学》上读到您的散文《一座城,一个人》,讲述了一位乡下母亲,进城讨生活的往事。您对城乡题材的把握,对于人物心理和意识层面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洞察与书写。请问个体的生命体验,如何能更好地去呈现当下更宽泛、更普遍的城乡经验呢?
唐俊高:那写的就是我自己的母亲。她老人家跳腾一辈子,就想当个城里人,想活得体面些,却被她并不认识的东西——“二元”结构时代的城乡文化差别——所夹磨,最终遁入了空门。写母亲,是一件很凶险的事,因为“母亲”的共性已被人子几乎写绝。我只是把共性的人物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人。什么是文化?人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关系,就是文化。我母亲与他人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的关系,使我洞察到了文化价值。我母亲的个体生命越特别,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就越大,就越值得书写。我所认知的城乡经验,都是来为母亲这个个体生命的书写服务的。我庆幸这辈子“摊”上了这样一位伟大而特别的母亲。只有抓住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价值,才能准确呈现更宽泛、更普遍的城乡经验。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从小说《一湖丘壑》到近期的散文作品《一座城,一个人》《沱江边沉醉的夜色》,请问您的创作重心是否有改变?能否谈一下您近年来的创作。
唐俊高:几十年来,我也一直在写散文,散文集《走过》目前已经付梓。所以我的创作重心并没改变。只不过我的生活过得闹热,创作却是苦吟,这可能与好些作家是反着的,即所谓“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吧。这样的活法无论对错,反正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无修正的必要了。眼下,主要是刻苦学习,不想被时代抛弃。学习更是为了更深刻地领悟,即“有一日不死之身,即有一日未闻之道”吧。手上正修改着一部中篇小说,铺排着一部长篇小说。有感觉来了,实在憋不住了,也继续写写散文。不管能写成多寡,是憋憋要写下去的。我跟资阳的几个哥们约好了:今后走时,用自己的书砖做枕头。有一个哥们就已经“有幸”实现了,才65岁。
张语婷(《四川作家》报):请问新的一年,资阳市作协有何新的计划与展望?
唐俊高:首先,强引导。对于会员的个人创作,虽必须讲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独白,但既然入了会,就得按《章程》行事。会员必须维护基于文明的社会公序良俗,作协组织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决不置身事外。其次,强队伍。组织修养和个人修为必须齐头并进,作协工作和支部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绝不搞成两张皮。再次,强阵地。进一步办好内刊,建好已有的3个创作基地,力争再创建一个创作基地和2个创作基地学校。还有,强活动。活动,是一个协会生命活力的表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多学习、交流、碰撞。坚持每搞活动必出成果,杜绝形式主义、走马观花。特别要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组织会员投入生活,认知生活,拥抱生活,嚼烂生活,提炼生活,书写生活,在“蜀人原乡”大地上,抒发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