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慢弹且缓”,白居易在《夜琴》一诗中有此深意,读张先生的小说《六弦琴》,顿觉暗合有致,相得益彰。

三年前,在平武与李佩甫见过一面以后,张先生激情澎湃。

2024年1月,继三年前的《犹抱琵琶》《二弦琴》之后,张先生终于完成了他的又一篇音乐短篇小说《六弦琴》。《六弦琴》起意于2020年2月3日一篇《养蜂人刘德成,无法再追花》的新闻。刘德成一百多箱蜜蜂因封路买不到白糖和药品而死掉,他也就把自己勒死了。这样的生活故事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只要入心,时间就不是问题。

这就不得不说到张先生对音乐的情有独钟。他是县文化馆的文学辅导干部,是县文化馆的音响能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因小说发表引发关注,从学校调入县文化馆,从此专注于文化事业。他的爱好,仅就音乐来说,古典的、民族的、西洋的,摇滚的、嘻哈的……都不“偏食”,且关注当前音乐圈的动静,许巍抑郁了,毛阿敏出事了……

不与张宗政先生接触,你不知道一个人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他写《犹抱琵琶》,他本人就会弹琵琶。他书房里有两张琵琶,一张是凤头,另一张是凤尾。1969年在永安二村关帝庙小学任教的日子,他练就了一手好琵琶,后来怀抱琵琶走上舞台,独奏、合奏,成为成都来的一小提琴手的专业伴奏。他演奏的曲目,正是他自创的《火红的山花》,在中江演出了一场又一场,与县川剧团联合演出,又结下了与川剧团的不解之缘。他后来写了一篇又一篇川剧小说:《躲破鼓》《抢白翎》《甜皮苦皮》《临江轩》……成为人们争相传看的精神食粮。

他写《甜皮苦皮》,开篇就写“我”得到一把盖板子胡琴。他写什么就像什么,专业水准不一般。他写《蓝旗袍》,他就是专业的裁缝师傅,掐捏得恰到好处。

去年1月2日,张先生发来《六弦琴》初稿,我第一时间阅读。他写吉他演奏,写景红教房强弹吉他,其实就是教读者弹吉他。这使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小说里是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事实上就是曹雪芹教读者作诗。只有懂音乐的作者、懂诗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细节。张先生跟我说,写小说,要做功课。《六弦琴》中的地域特点、风物特产,哪一样都是功课。这些知识,是作者学会才能教读者的,那些不入门的作者,只会像恍然大悟似的告诉读者,“哦,这是梆子。”写不出那个韵味来,可见下笔前的功课是要紧的。

对于张先生的小说,我作为后生,可以直接提出个见。重要的是,张先生真拿我的意见当意见。对《六弦琴》,我觉得结尾的态度犹豫不决——房强给自己脖子上的绳子打了个死结,那就是下了必死的心,却又把景红送的吉他放在头下枕着,那就是有所挂碍,没到万念俱灰的程度,打“死扣”就不合适。于是张先生将吉他撤下来,让房强不等景红,一心求死。但是,他写小说,还未曾把主人公写死过,总是不忍的缘故,还是犹豫,总觉不妥。他又请朱以光先生读,朱先生也觉得结尾还不利索,于是张先生将房强脖子上的死结去掉了“死”字,又将吉他放给房强枕着,将房强盘活。到底死还是不死,就在这数字之间,峰回路转,房强死而复生。

一个月时间里,张先生已经四次修改。一般情况下,一篇小说,张先生会修改七次或八次。但这一篇,我与朱以光先生都觉得已经很完美了。中午,我到张先生书房送一聘书,又谈起《六弦琴》,关于人物塑造,不只是主要人物,就是次要人物,也要立得起。余树德是《六弦琴》里的一个次要人物,但人物的境界要高于其他人,因为余树德的年龄、经历、个性,要塑造一个成熟内敛的中年优质男,那就需要作者的学养见识能达到驾驭的程度。于是我们谈到作者的修养问题,一个品德与学识够层次的作者才能写出有品质的作品,才能驾驭不同个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道德境界的人物。透过小说文字,我们总能读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人性深处。所以,自我修养提升,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素养。当然,真爱文学的人是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

从张先生家出来,我脑子里过起了电影,张先生的小说里,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的,可爱可敬的。这大约和作者的认知相关。

他说写小说,不要过界。写过界就必然落俗,即便是过界,那也必须是有情有理的必然。看《六弦琴》人物历经岁月的淘洗与沉淀,仿佛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众生之象。碌碌人生,谁都没有脱离苦难,谁都是这么挣扎着过来的。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共情。《六弦琴》一出来,我就读到了再次跃升境界的张宗政先生。通过三年闭关似的修行,张先生选择了退后一步。他说,以后要更安心于自己的空间,专注于写作。我一直以为张先生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厚积薄发,我又看到了张先生审慎笃学的一面。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三年时间,沉闷迷茫的日子持续了太久,人被压抑了太久。张先生于沉闷之中,轻轻拨动了那根沉静许久的琴弦,调慢,弹且缓,如琴曲《洞庭秋思》般“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张先生的短篇小说《六弦琴》,为我们沉闷的日子送上了一份恬静的沉思,其意味悠远而弥香。


(作者简介:梅冬,本名邓冬梅,当过教师,现任地方内刊编辑,作品散见《青岛文学》《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等,出版有散文集《隔夜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