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储物柜上,摆放着父亲珍惜的宝贝。

那是几瓶酒。

其中一瓶是父亲最喜欢的,它看起来平平无奇,透明的圆柱体瓶上有着几朵小花,瓶身上是红色的瓶盖,盖子上有金色的细线。

每当家里有重大喜事,父亲就会拿出这一瓶酒,小心的观察后好像下定了某种决心,毅然打开了瓶盖。这时,他总会把酒放在鼻前闻一闻,然后倒出一点在瓶盖之中,再将瓶身上的残余抹下来舔净,然后特别有仪式感地把盖中的酒抿下,好像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事情。他的眉头总是会上挑,闭上眼睛,一脸沉醉。

我不禁疑惑,在那朴实的外表下,酒真的那么好喝吗?我也诞生出了试一试的想法。

终于逮着了个机会,我的父亲出门了,我将那瓶酒拧开,猛地灌了一口,火辣辣的,我咳嗽了好一阵!酒,不是一个好东西,从此我对它再无念想。

后来,我读了一些历史书。方才知道,“酒”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三国时,青梅煮酒曹孟德,这一杯酒,当敬英雄曹孟德,青年时有“天下归心”之大志,暮年时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何其壮哉!青梅入酒的滋味我未尝过,想必当如曹孟德这一生颇有滋味。这一杯酒,共品之。

李白的将进酒,缱绻浪子心。青莲品过太多的酒,恣意挥毫间便醉了整个大唐,闪耀了整个中华。他曾花间一壶携月而醉,也曾以良马貂裘换美酒乐之。不似青梅入酒的英雄气色,青莲的酒,品到的是中华儿女褪去所有矫饰的纯然本心,在天地间踏明月清风般逍遥自在,好不快哉!

江南烟胧雨,塞北孤天祭。这杯酒,朔风猎猎,当敬边疆勇士。浊酒一杯,思家万里,却仍愿血祭塞北,不求封狼居胥,只求家园安康。男儿忠骨铮铮。

我不禁感到疑惑,酒真的那么好吗?难道此酒非彼酒?带着这些疑惑,我去了解了酒的起源。

相传酒是大禹发明的,大禹在村庄巡视时发现,积存的五谷杂粮开始发霉变质,为了不浪费资源,他命人将这些积粮蒸煮,制成一种饮品。村民品尝后,不仅发现这种饮品非常香味,而且饮用后身体能够得到舒缓。于是,人们开始通过蒸煮和发酵,制作这种饮品,并将其命名为“醪糟”,成为古代白酒的原型。

没想到,那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琼浆,竟如此源远流长……

我再次看向父亲那瓶酒。

时光赋予了酒更多的内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在肚中回荡,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酒带给李白万丈的豪情。现代的人将独饮作为一种情调。随意靠在家里的软椅中,手边放一杯淡淡的酒。酒杯、液色映衬着徐缓柔和的灯光,轻啜一口,犹如最亲密的朋友陪伴在侧。

酒,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血脉在我的心中涌动。

 

(作者系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一班学生  指导教师: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