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罗伟章:关于读写“几个词语”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骆驼 时间:2022-04-30

IMG_5699.JPG

安岳县文联袁娇主席问我是不是讲些自己的创作,这个我不是很习惯,说到自己的创作往往让我哑口无言;又问我是不是讲些遣词造句,这个,同学们的老师又比我讲得好。我想了一下,就讲几个词吧,几个很老很老的词。

 

我要讲的第一个词:自信。

自信的反义词是自卑。鸦片战争以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非常的自卑。而在自卑的前夕,我们还非常自大。英国工业革命,马嘎尔尼访华,那时候我们都非常自大。鸦片战争的炮声一声,我们就自卑了。

面对自卑有两种态度,一是奋起,一是沉沦。四五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是前者,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到后来,1980年代之后,国门打开,我们以主动的姿态面向西方,面向世界,最初的理想主义很快消耗完毕,我们看见了自己的穷和落后,但这时候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再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商业资本,资本站到了潮头。商业资本的唯一目的,是挣钱。目标非常明确,做起来也就没有含糊,其实现的手段,就是不择手段。于是世风日下,环境恶化。知识分子很快被裹挟其中,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立场,已经没有了当初启蒙思想家振兴中华的志向,一切倾向于西方,认为西方的都好,自己的不好。这与五四精神有着本质区别。所以在这时候提自信,是恰逢其时的,也是必须的。

但也是这时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你们从新闻上,课堂上,肯定已经听得很多,就是我们应该自信,但我今天重点讲的是,警惕自信,从而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怎样做才可能自信。

自信是一种秘密,但这种秘密会外化,外化为一种气度。这种气度首先是包容。也就是说,和自信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叫他信。

没有他信这个词,自信就不成立。你不仅要看见别人的好,还要承认别人的好。因为互联网,像以前那样把国门关起来,对国门之外的事,两眼一抹黑,已经不可能了,即是说,别人的好是可以看见的,只要你愿意。但是看见了装着没看见,这是可能的。实在装不下去,我就说那不是好,是坏,从语言和描述上加以篡改,也是可能的。别人都不好,只有自己好,这叫自信吗?这不叫自信,这叫狂妄,叫无知。清朝狂妄之后,迎来了鸦片战争,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史记》里面提到一个国家,叫夜郎国,司马迁几十个字把这个国家写过去了,却留下一个千古流传的成语,叫夜郎自大。与这个成语近似的,是井底之蛙。

落实到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是一样的。如果别人的好你根本看不见,看见了也不承认,你就永远都不可能在内心建立起真正的自信。说白了,那还是自卑。但又比自卑卑下。自卑并不卑下,只认为自己好,就卑下了。

现在,我们把自信变成了口号,甚至演化成了闹剧。中央电视台“厉害了我的国”,看着让人不堪。这当中有一个问题,我们爱国,好像厉害了我们才爱,如果不厉害呢?如果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呢?伟大的爱国者,正是在国家千疮百孔的时候,为她痛,为她挺身而出,为她舍生忘死。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刚才讲,这会表现为一种气度——从容的气度,拉长了脖子呼口号,本身就没有气度。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很厉害,结果他厉不厉害呢?

自信的人一定是谦逊的,他充分知道自己的不足,他的全部从容,就在于有信心弥补自己的不足。首先要学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我们仰望苍穹,看到天,看到无垠的宇宙,万物的神圣起源,深藏其中,我也深藏其中,也就是说,我在认识到自己渺小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吸纳了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时候,会让自己深感充实。

自信的人一定是自省的,有自我审视的能力。这个世上,有一群人操心生活,有一群人思考生活,两种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思考生活的人,自省的人,会从自己身上跳出来,把自己当成观察的对象:我是这样在过,但我应该怎样过?哪一种生活更好?这个好与不好,就看你的原则在哪里,尺度在哪里,原则和尺度,代表了你的境界。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追求的甚至不是最好的生活,而是最正当的生活。当我们在追求正当生活的时候,你心里有光,有神圣,你怎么可能不自信呢?

大家想一想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火烧死的布鲁诺,想一想被竹签订烂了十指的江姐,他们所追求的正当生活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他们的内心有多么自信。

 

我要讲的第二个词:自尊。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说某某人要脸。也经常听到另一种说法,说某某人要面子。这两种说法有交叉的地方,但区别更重要。

要脸是给自己交代。要面子是给别人交代。

这牵涉到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

面子——不管是捞面子还是丢面子,都需有见证者(旁观者),就是其社会性,没人看到,就无所谓捞面子,也无所谓丢面子。你乱穿马路,随地吐痰,欺负弱小,只要没人发现,也都不丢面子。这是典型的耻感文化。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此有非常好的论述,她在《菊与刀》这本书里说:“耻辱感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与耻感文化对应的是罪感文化。本尼迪克特说:“在一个荣誉意味着无愧于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的民族中,一个人即使在无人知晓自己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也会为罪恶感所烦恼。”

中国是一个耻感文化特别发达的国家,有学者说,儒家文化的基石就是耻感文化,其积极意义,是可以成为强大的约束力,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然而,当人的社会性暂时消失,比如我们独处的时候,也就是“面子”问题暂时不成为问题的时候,耻感文化的约束力便也暂时解体。

有耻感和有罪感的人,都是一个自尊的人,只是自尊的深度不一样。

如同自信者必有他信,自尊者必然尊重别人。看看别人的合理性在哪里。上面讲,我们要思考生活,对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可以怀疑,都可以思考。但怀疑和思考都是理性活动,而不是情绪宣泄。比如爱国,哪一种是爱国,是不是只有自己的方式才是爱国,别人的就不是。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人骂田晓菲,说她不爱国,说她是个“垃圾女人”,骂的人也不想想,田晓菲对文化的贡献,远不是你能比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只要别人的选择不是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恶。

把尊重别人再扩大一些,是尊重生命。生命多么美好,要爱。这种爱不只缘于理智,还深入到情感。这个世界不只是人的,还是万物的。

我们胸怀正义,对那些违法乱纪的、缺乏道德的人和事,我们勇敢地站出来,但如果别人只是表达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见解,你不仅不尊重,还要去告密,这就是没有自我尊严。告密的风气据说在高校里边很盛行,我不知道是否漫延到了中学,如果是,我奉劝大家,你们的生命比告密有价值得多,万不可把自己变得那么卑琐。我曾经写过一部20万字的作品,发表在《十月》杂志上,其中有这样的话:“鼓励告密的单位,是猥琐的单位,鼓励告密的民族,是猥琐的民族,鼓励告密的国家,是猥琐的国家。”

我们四川伟大的前人苏东坡,在河北定州督办军务,因军纪废弛,需要整顿,这时候出现了大批的告密者,苏东坡说,这是我的事,与你们无关,但依然有告密者,苏东坡就将告密者一同惩治。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宋神宗要增加国家财政,实行个人财产申报,不如实申报的将受到惩处,这时候又出现了大批告密者,苏东坡给皇帝上书,要遏止这种风气,说“告密乱俗”。

不仅乱俗,还严重毁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人人自危,也就人人自闭,最终受难的,是大家。

 

我要讲的第三个词:自强。

有了自信和自尊,你不自强可能吗?不可能,你已经是一个自强的人。

要经常想想: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我的命已经够好了,我必须加倍努力,才对得起这个世界,要成为世界的增光者。

自强者可以愤怒,但不可以抱怨。古话说,怨父母,就享不了父母的福报,怨天地,就享不了天地的福报,怨老师,就享不了老师的福报。我说的是福报,不是他们真的就要给予你什么,而是一种更高法则的神圣的东西。

自强者都有一种自我期许。或者,我们把它叫梦想也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听说过吗?讲的是,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王,性情孤僻,钟爱艺术,尤善雕刻,他用象牙刻出一尊女像,竟爱上了她。这种爱是绝望的,爱得越深,越是绝望,但皮格马利翁无以自拔。爱神阿佛罗狄忒被他感动,赋予女像以生命,她便活了过来,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于是,后人把由梦想(或期望)而产生的实效,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命名者是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8年,罗森塔尔及其助手选定一所小学,做了个“预测未来与发展”的实验,一番虚张声势过后,随便划定几个学生,说他们是天才,自此,老师以天才视之,他们自己也以天才期许;11个月后再行测试,几人的智力发展普遍高于平均值,且个个精神饱满,性格活泼。

美国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出生于贫民窟,年少时正值嬉皮士流行,他似乎顺应时代,逃学、骂架、斗殴,无所不为,可有一天,校长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会成为纽约州州长。”这句话给了他巨大震动,从那以后,他走路把腰杆挺直,说话不再夹带污言秽语,“没一天不以州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言行”,终于在40多年后梦想成真。

我国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幼年时,父亲告诉他:“生你之前的那天晚上,我梦到了文天祥”,所以“你是文天祥转世”。由此,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光辉人格,植入了戚继光的心灵,成为他的人生灯塔,最终,他当真成了文天祥似的民族英雄。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髓在于:梦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换一种说法是,你得到的,是你所梦想的。

因此,积极梦想和强烈期待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这个不是神秘主义,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梦想,能激发潜能。

一生如此,一生中的每一天也如此。早上起来,你对自己 说:今天将有很美妙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一天你不仅心情愉悦而且充满自信。

自强者绝不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自强本就是一种自我勉励,发奋图强,不依附他人,我们常常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连起来说,我们不依附他人,更不贬抑他人。这个“他人”,不仅指人,也指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此文为罗伟章在安岳县作家协会服务校园活动首站——安岳秦徐高级中学校讲座时的内容,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