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乐山籍作家龚静染《燕云在望:“永久黄”西迁往事1937-1952》(以下简称“《燕云在望》”)新书分享会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乐山市文联主席罗国雄,五通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重,作家、学者岱俊,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总编辑刘玥妍,侯德榜先生次孙侯盛铮先生出席活动,并分别与作家龚静染展开交流,为与会读者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燕云在望:“永久黄”西迁往事1937-1952》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作品曾入选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项目、2022年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年度项目,是龚静染继《李劼人往事:1925-1952》后又一部非虚构文学力作。该书以抗战爆发后,“永久黄”西迁四川五通桥历史往事为“经”,以大量的一手档案、文献、亲历者口述、珍贵史料图片为“纬”,纵横勾连,全景式地展现了“新塘沽”在中国抗战史、中国科技史上的丰功伟绩。半个多世纪的“永久黄”西迁往事犹如一幅栩栩如生、跌宕起伏的绵长画卷,引领读者穿越回烽火连天的年代,重走范旭东、侯德榜等“永久黄”团体成员,在国难当头时的英勇抉择与辉煌成就之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分享会上,罗国雄、郑重分别就乐山抗战西迁文化历史资源、五通桥工业发展与“新塘沽”关系,以及对“永久黄”西迁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作了分享。他们表示,龚静染老师新作《燕云在望》给乐山、五通桥、自贡,乃至南京都找回了一段历史,把抗战西迁到乐山的大事件都串联起来了。五通桥区已启动了“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永久黄”精神、“三线”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希望龚老师能继续用非虚构写作、诗歌等形式呈现这段历史、这些精神,他们也会提供更多的支持,未来有机会将这段历史影视化,让更多人了解“永久黄”西迁这段久经蒙尘、不容缺失的历史。
作家、学者岱俊评价,《燕云在望》这本书不仅是写化学工业西迁,更多是呈现了中国化学工业背后的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同时也填补了四川抗战的空白,甚至是全国抗战在实业和科技方面的空白。如今,“永久黄”作为一个团体可能不存在了,但中国化学工业先驱们的“永久黄”团体精神却融入到全国各地。
作为《燕云在望》的选题策划人,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总编辑刘玥妍现场感慨道,“永久黄”和商务印书馆同样对中国现代化有开创性的贡献,又同样经历过战火、历经艰难重建,有着相似的精神气质。这是与龚静染老师的第三次合作,作为出版者,特别希望将“永久黄”团体的故事及精神实质呈现给广大读者。
侯德榜先生次孙侯盛铮先生特地从天津赶赴分享会现场,他则高兴地表示,去年9月在五通桥区委宣传部的联络、帮助下,与家人一起回到儿时母亲常说的五通桥“新塘沽”,真切地感受当地对“永久黄”团体精神的传承,实现了追梦的心愿。今天在分享会现场听到现场小读者朗诵书中选段,感触颇多。“龚老师在二十年的漫长时间内完成《燕云在望》这本书,好事不怕晚,二十年磨一剑,值得!”侯盛铮谈道。
“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在现场朗诵互动环节,读者们举手参与《燕云在望》文章节选朗诵,或娓娓道来,或铿锵有力,将“永久黄”奋斗者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燕云在望,以志不忘”爱国主义情怀,立体丰富的展现,与大家一起感受书中世界的壮丽与细腻。
在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上,龚静染谈到自己爬梳字纸、寻访故里,找回“永久黄”西迁往事的写作过程,既有写作的快感,又有缺失、找寻、解读史料的困苦,大量一手史料使得《燕云在望》这本书很有“分量”,也让这段历史更具可读性。
“非虚构写作的原则就是真实、客观。在写作当中,我尽量把主观的情感、感受都‘冷冻’起来,就是想呈现一个真实、客观、可信的历史。让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我国在抗战时期一大批‘永久黄’化工精英不屈不挠,实业救国和发展科技方面的曲折历史和辉煌成就。”龚静染在采访中说“永久黄”团体的精神值得我们民族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和传承。
分享会上,商务印书馆杨林蔚编辑介绍了书籍。此次分享会由成都市图书馆、乐山市文联、五通桥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区文联、区图书馆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