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外卖员诗人”王计兵写道:“送外卖的生活是苦的/是日子里喝下的药/毫无疑问,我的诗/就是药后吃下的那颗糖。”他给这首诗起名叫《我的诗》。我读到时心里一动,无数辛劳的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准确而生动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不就是我理解的文学吗?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写诗?说得更宽泛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学的根本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常常谈论文学的“功能”:启蒙、教化、记录时代、传递价值观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我总觉得我们还是站在文学的窗外在谈文学。

文学应该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召唤,引导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能力去追求美、创造美。

这是一个科技极为发达的时代,AI就是卓越的代表,已经深入到我们文化生产的腹部。很多传统人士对AI的观念我不敢苟同,他们觉得文学加入AI就毁了文学。他们太小看文学了,什么是文学到现在都没有答案,这就是因为文学不是外在的什么,它就是生命本身。AI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带来了审美的平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守护住最重要的东西——经验、审美以及思想与梦想。那种生命主体毫无参与,任AI生成的劣质品自然不在讨论之列。

我看王计兵的访谈,他坦言自己用AI辅助写作,他在劳动间隙,把自己的感悟输入到对话框里,AI帮他整理语句,他再修改……这就是技术时代的新大众写作——不是为了创造伟大的经典,而首先为了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的存在体验。如果没有王计兵这个人,只靠AI,它永远写不出这样的诗。为什么?因为AI没有体验过在43℃的电动车座垫上坐上八小时的炙烤,也没有在夏日的城市里顶着烈日送过外卖。那种肉身与世界长时间接触的灼热感,那种疲惫到麻木却又必须保持清醒的状态,AI是无法真正模拟的。AI只能在文字上辅助,而灵魂是人的。这就是每个人生命的独特“刻度”。

这个“刻度”变得愈发珍贵。当机器能够替我们完成大部分重复性劳动时,人反而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痛感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欢喜又是什么质地的?我所看到的那片云,与别人眼中的有何不同?

因此,现在兴起的新大众文艺,不不同于是曾经的文化普及运动——当年好多人都不识字;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时代在一个人人都受过较好教育的时代,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独特的“刻度”,并用语言将其保存下来。许多人对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好词好句的阶段,但那只是文学的皮相,真正的好文学是建构生活和生命的精神结构。

作为一个长期写作者,我真诚相信:真正的幸福社会,应当是让闲暇流向审美。

等到AI真的能够替代大部分重复性劳动,社会整体都比较富足,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闲暇时间,我们将如何度过?想象一下,打工者下班后,愿意花三个小时去琢磨一首诗;工程师拿到年终奖时,第一反应是报名一个写作班,写科普散文,乃至科幻小说;政府的文化预算里,有专门用于支持社区文学赛赛的款项。这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正是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能够为了美本身去做一件事,而无需追问“这有什么用”。只有当财富流向诗意,人们才能真正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我们一定也需要改变文化评价的标准,不再仅仅关注传播量和阅读量——这在很多时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而是要重视自我的体验,慢慢去体验世界、体验自我的存在。要让“写得好”成为一种日常的荣誉。就像体育比赛有金牌一样,写作也应该在社区和单位层面得到认可,人们在写完一首好诗后,能获得同事们真心的赞赏,而不是说写诗是在浪费时间。

说到底,文明的底色是创造与审美的并存。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被纳入“十五五”规划建议,作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顶层目标,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会强调“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明确把“文学艺术”列为精品创作重点,要求“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恰恰是精品文学与新大众文艺双轮驱动的战略。因此,我也不觉得新大众文艺会取代我所写的那种纯文学,我跟他们当中的很多作者有交流,他们会跟我请教问题,我也会向他们学习,他们给予我的经验,会支撑我写出我的边界之外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感到不仅是文学在回归生活,更是借助文学,我们得以跨越隔膜,重新深刻地理解彼此。

文艺绝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因为人终究要回答一个问题:在技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来确认自己是“人”?这涉及到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本质——劳动是人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我们社会的终极目标,是让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自由,尤其体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人们能够投入到“无目的的审美活动”中,去创造和体验“美本身”,从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诗意的栖居”。



(王威廉,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文论随笔集多种。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百花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贾姆皮特里国际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