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发怎么也忘不了,2012年春节一过,组织上就安排他担任县政协副主席了。虽然他仍是靖安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却不再兼任娃娃鱼研究所所长了。得到正式通知那一刻,他眼圈一下红了。晚上回家告诉妻子时,泪水竟盈满眼眶。这个年近半百的江西汉子,从没这样伤感过。伤感的原因,竟是被提拔为领导。准确地说,是因为被提拔后,不再担任娃娃鱼研究所所长了。这意味着,他不能每天都和娃娃鱼在一起了,不能每天都和胖乎乎的娃娃鱼们笑脸相对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难以割舍的感情,让他整整一个星期都无法平静。
娃娃鱼不是普通的鱼,也不是普通的两栖动物。它学名大鲵,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李新发还在江西畜牧水产学校读书时就了解到,早在1964年,我们国家在进行水资源调查时,就发现了这个物种的重要性。娃娃鱼作为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进化的过渡类两栖动物,已有3.6亿年的进化史,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称为“活化石”。此外,娃娃鱼曾是传统出口资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一吨娃娃鱼可以换多吨小麦……这一切,让李新发对娃娃鱼充满好奇。
1983年,刚满20岁的李新发被分配到靖安县畜牧水产局水产站当技术员。他这才知道,靖安县在娃娃鱼(大鲵)保护方面一直遥遥领先,有三个第一:1974年10月,靖安县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娃娃鱼资源的通告》(全国第一个相关政府通告),11月,成立靖安县娃娃鱼研究所(全国第一个娃娃鱼研究所),着手对娃娃鱼的生态、人工繁殖等项目开展研究。1976年10月,江西省政府发文,划靖安县南北潦河上游大鲵产区为自然保护区,靖安县娃娃鱼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全国第一个娃娃鱼自然保护区)。
李新发从小在江西农村长大,喜爱抓鱼捉虾,对水对鱼,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能从事水产工作,尤其是能在保护珍稀物种遥遥领先的地方从事水产工作,让他特别开心。水产站在罗湾水库,水系发达,世世代代繁衍着众多的水生物种。可是,他一直没见到大名鼎鼎的娃娃鱼。
终于有一天,李新发走进了娃娃鱼研究所。在研究所同事的陪同下,他来到娃娃鱼养殖处。一处低矮的土丘,土丘上方一股清澈的水流汩汩而下,水流下方的池子里游着小鱼小虾,却不见娃娃鱼。同事告诉他,娃娃鱼躲在水池旁边那个遮盖严实的暗池里。因为它们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且擅长攀爬打洞,那些暗池就是模仿它们的野外生活场景设计建造的。同事拿来手电筒,揭开天窗让他往里看,他隐隐约约看到一团东西蜷缩在暗池一角,一动不动。他曾在书上看过娃娃鱼的图片,知道它们头扁体宽,有四肢和尾巴,但在黑乎乎的暗池里无法分辨。
从研究所出来,李新发好像了了心愿,又好像没能如愿。老实说,和娃娃鱼的初次相见,实在平淡。娃娃鱼对他不理不睬,懒得动弹,他也没被娃娃鱼惊艳到,那团模糊的影子让他没有任何感觉。什么活化石,什么珍稀物种,都没看出个名堂来。不过,在返回的路上,李新发忽然有了一种感觉,他们肯定还会再见的,他和娃娃鱼肯定是有缘的。
此后数年,李新发埋头水产工作。由于水产站人少工作多,他不得不身兼数职,是水库管理所、渔种场繁殖基地等多个单位的领导。说是领导,实际上就是个满身泥浆的体力劳动者。他经常和工人一起浸泡在水里干活,冬天池塘干塘时他就赤脚跳入泥泞中。当然,他明白,要做好水产工作,仅仅吃苦耐劳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专业水平。为此他报考了江西大学水产函授班,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自学。一有机会就向前辈请教,向同行请教。每次到外地出差,他都会去当地书店淘几本水产方面的书籍。点点滴滴地,把热爱转化为业务能力。
1992年,李新发被任命为靖安县水产站站长,兼任娃娃鱼研究所所长。他的工作重点,终于转移到了保护娃娃鱼、繁殖娃娃鱼这个重要项目上。
娃娃鱼是个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物种,不只对水质要求高,对周边的土壤以及空气都要求很高,甚至不能有噪音。所以,但凡出现娃娃鱼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很好。人们因此把娃娃鱼当成环境监测官。当一个地方的娃娃鱼消失时,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水质受到了污染。虽然靖安在保护娃娃鱼方面一直领先,继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第一个之后,1980年,又划定了更详细的娃娃鱼自然繁殖试验基地,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但一路走来并不顺畅。1982年8月,由于稻田使用“五氯酚钠”除草剂,其余毒流入河内,在自然保护区的宫庄乡境内发生了严重的娃娃鱼毒死事件。接着,由于保护经费缺乏以及个别领导的不重视,保护区的七名专职和兼职保护员被不声不响地取消了,此后,接连发生了几起娃娃鱼走私事件……
李新发上任后,认真梳理了靖安县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娃娃鱼资源保护的历程,一方面为靖安娃娃鱼资源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感到骄傲,一方面又深感前路艰辛、责任重大。特别是得知全国原本有三个娃娃鱼研究所,现在就剩靖安这一个时,更感觉肩上沉甸甸的。他暗下决心,不仅要保护好娃娃鱼的资源,还要在繁殖娃娃鱼上有所突破,让这个珍稀物种重新在中国大地上充满活力。
1995年,研究所终于申请到了娃娃鱼人工繁殖的科研项目。李新发四处去找娃娃鱼,终于得知一个养殖专业户家里有娃娃鱼。那养殖专业户本是养甲鱼的,时常去河里捞鱼虾来饲养甲鱼,在不经意间捕捞到一批娃娃鱼。由于广泛宣传,他也知道娃娃鱼是保护动物,不能买卖,就把它们放在家里后院的水沟里。李新发带人赶到他家时,心痛地发现娃娃鱼已死去不少,幸好还有15条活的。
李新发就把这个养殖专业户的家当成研究基地,土法上马,因地制宜,营造娃娃鱼的生活环境,摸索其生活规律,探索科学喂养方法。那段时间他就住在那个养殖专业户家里。娃娃鱼喜欢栖息在洞穴中,捕食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属于昼伏夜出动物。李新发随之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娃娃鱼一起昼伏夜出。十几天后,李新发突然发现水沟里游出了一条小娃娃鱼,接着又是一条,又是一条。他高兴得真是无法形容,就像是自己有了孩子。人工繁殖娃娃鱼,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1996年,研究所进一步突破了娃娃鱼规模繁殖的技术难关。李新发激动不已。这个突破,不仅为靖安在研究保护娃娃鱼上创造了第四个“全国第一”,更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科研团队开始深耕于此。
那些年,李新发就像是娃娃鱼的家长,每天都关注着它们的吃喝拉撒,关注着它们的传宗接代。他还经常拎着一个特制的铁盒,带着娃娃鱼去上海,去南昌,去武汉,与更多的养殖专家交流,也更多地去宣传普及娃娃鱼的保护及繁殖技术。他与娃娃鱼朝夕相处,年复一年。即使后来当了水产局局长也没有离开过。那个时期他周一到周五去局里上班,周六和周日去研究所上班。他离不开他的孩子们,他和娃娃鱼们相伴成长。
2001年,李新发主持研究的江西省重点农业科研项目《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荣获宜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接下来,他主持研究的国家星火科研项目《大鲵繁殖技术大鲵繁育技术研究》荣获宜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先后在《淡水渔业》《科学养鱼》等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近10篇。李新发也从水产技术员,慢慢成长为高级水产工程师。
李新发的热爱和投入,感动了很多人。上到领导,下到职工,都对他的敬业赞叹不已,甚至有朋友和他开玩笑说,发哥你天天和娃娃鱼在一起,样子都越来越像娃娃鱼了。2005年,靖安县评选先进工作者,县委书记拿到候选人名单先问:有没有李新发?组织部门说,当然有。李新发毫无悬念地当选了江西省先进工作者。也是在那一年,靖安县荣获了“中国娃娃鱼(大鲵)之乡”的称号。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有祝贺的,有关注的,也有来告诉他当地娃娃鱼情况的。李新发太高兴了,他的一切努力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珍稀物种。
或许,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李新发在得知自己不再担任娃娃鱼研究所所长时,会那么伤感。他实在是舍不得离开他的孩子们,舍不得离开他呕心沥血的事业。好在,他还继续担任水产局局长,还可以持续关注娃娃鱼。更让他欣慰的是,靖安县政府一直注重大鲵(娃娃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尤其近几年,一直在努力提升靖安的大鲵文化价值,以此带动乡村发展。目前靖安县年繁殖娃娃鱼幼苗能力达到4.2万尾,养殖总量达8.3万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鲵之乡。
202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靖安追踪到了纯种野生大鲵种群,并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与其他大鲵不同的种群,于是将它命名为“江西大鲵”。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首个野外纯种娃娃鱼种群,也是我国首个可以记录娃娃鱼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种群。靖安县由此创建了“江西大鲵体验中心”,在其中展示了3.6亿年中自然界各阶段生物与大鲵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生态关系,并模拟其在自然界中的真实状态,饲养了数条活生生的娃娃鱼,成为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基地。
这一切,都饱含着李新发的心血,都是他梦寐以求的。虽然他已经退休离开了岗位,但他的心,始终和娃娃鱼在一起。
人和鱼,也是可以相伴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