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与发达地区相比,广元还是略显清贫,但是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尤其是这里的绿水青山,以及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分明就是千座万座的金山银山。”2018年6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谈及对广元的印象时说,最让他惊讶的是,广元广大基层干部饱满的精气神。他建议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特别是文学的形式向世界宣传广元。

时隔4年,广元终于以文学的名义,再添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6月 15日,中华文学基金会发文授予广元市“文学之乡”称号。自此,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首个以市州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之乡”。

8月25日,记者走进市作协,探究我市成功创建中国“文学之乡”的秘密。在市作协主席张泽眼里,中国“文学之乡”的意义在于不断构建广元文化坐标,是一项使命,一种追求,更是一份责任。

 

历史积淀丰厚  

文学沃土孕育新生

“广哉乾元,神州泱泱。沧海毕,巴蜀立。群山万壑赴蜀道,九天开出广元城。全蜀咽喉,交通要冲,启两川之锦绣,拥秦陇之烟云……”辞赋大家何开四一首《广元赋》,道出了广元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厚重。 


微信图片_20220929223840.jpg

首届诗歌节颁奖晚会现场,万人齐诵《蜀道难》

广元自古享有“川北锁钥”“入川咽喉”和“千里嘉陵第一城”等美誉。历史文化厚重,自古文风斐然,是一片文学沃土。博大厚重的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生态文化、川北民俗文化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纵情吟唱出发自肺腑、指点江山的不朽诗篇。 

从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从民国到当代,萧何、傅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陆游、辛弃疾、司马光、杨慎、李调元,张大千、于右任、郭沫若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有过游历、题咏广元,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脍炙人口的《蜀道难》对广元蜀道的传神描写名扬天下,一代文豪巴金在这里度过他难忘的童年,并在其作品中有深情描写。

数千年的广元文化历史辉耀巴蜀,弦歌相继,诗书相传,不绝如缕。千年文脉相传,是我市作为“文学之乡”重要的传统文化基础。

历代广元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广元文学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广元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广元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广元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全市有中国作协会员24人,有省作协会员141人,市作协会员710人,各级作协会员较5年前增长30%以上。

 队伍建设带动全市创作连年丰收,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市文学创作者每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0余件,创作出版各类文学作品30余部。据粗略统计,近10年来我市在省级以上大型文学期刊发表的中长篇作品数量,超过之前建市27年所发中长篇作品。

 

党政高度重视 

文学品牌日益响亮 

如果说,厚重坚实的文化积淀是内驱力,那么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就是催化剂,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促使文学蓓蕾精彩绽放,促成文学百花园里万紫千红。

 微信图片_20220929223848.jpg

《星星》诗刊副社长杨献平走进“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文学工作,以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元市作协是四川最早独立建制的市州作协。市委、市政府把文学工作纳入全市工作一盘棋,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文学工作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

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文学工作,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多项文学工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办好剑门蜀道诗歌大会、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广元文学奖以及加强文学院建设等项目先后被纳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新任市委书记何树平刚到广元不久,就深入基层调研文化旅游工作,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女儿节、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工作,关注市作协承办的中国文学之乡创建和武则天女子文学大会相关工作,并就大蜀道文化建设征求市作协意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敏安排、部署文学工作,看望慰问作家和文学工作者。

市作协把文学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繁荣文学事业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力量,围绕创作抓组织、抓人才。成立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以及青少年文学等7个专业委员会,从专业角度推动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相继成立了市诗词楹联学会、市报告文学学会、市诗歌学会、市网络作家协会、市读书与写作研究会、则天女子文学社、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以及市教育作家协会、市作协农业分会、国税分会、市场监管分会等行业作协和专业学会,构建了行业协会(分会)与专业学会交错纵横的文学组织网络,把更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团结在作协组织之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工作理念,文学活动根植广大群众,注重群众参与,与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第一届剑门蜀道诗歌节开展寻找广元诗歌达人活动,群众参与数万人次。颁奖晚会上,万名群众齐颂《蜀道难》,盛况空前。全市青少年各类征文大赛,诗歌朗诵会、诗词飞花令大赛等活动,均吸引广大学校师生、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大做强文学品牌活动。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剑门蜀道诗歌大会是省作协高度重视的文学品牌,影响辐射全国乃至海外。我市还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散文之乡”。通过系列文学创建工作,打造出蜀道诗歌大道、女儿诗墙、嘉陵江文学院等一批新的广元旅游文化亮点。苍溪县、剑阁县分别创建成为“中华诗词之乡”,苍溪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以县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之乡”。 

 “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已连续举办八届,其中特别奖最高单项奖金100万元,等级奖奖金总计32万元。剑门关文学奖立足广元,面向全国,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广元本土作家的创作激情,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内知名作家关注广元,走进广元,书写宣传广元。市作协、市散文学会还争取社会支持,设立了面向全国的“广元散文奖”,其中一等奖奖金2万元。 

中国蜀道文化大讲堂作家讲座每季度1期,已连续举办30余期,王蒙、余秋雨、高洪波、叶辛、陈建功、吉狄马加、何建明、阎晶明、柳建伟、王兴东、陈若曦、白描、叶梅、施战军、艾克拜尔·米吉提、贾梦玮、葛水平、王山、龚学敏、马平、蒋蓝、卢一萍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文学名刊主编先后走上讲坛,与广元作家面对面交流互动。

文学品牌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文学工作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推动了文学创作,也为文旅兴市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

受浓郁的文学氛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学队伍,无论机关、学校,还是企业、社区、农村,读书写作蔚然成风。不断增厚的广元文学群众基础,不但展示了文学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文学广阔的未来和希望。

 

创作成果丰硕  

发力迈向文学之峰

 在广元这片文学沃土上,成长、走出了一大批有一定影响和成就的作家、诗人。文学创作整体质量不断攀升,一批作家进入创作佳境,正向文坛高峰迈进。

“他把这一个个生命的影子放进一个个故事中,让故乡的气息包围着文字。”凭借小说《五世同堂》获得2021年度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苍溪籍作家马平,亲眼见证了四川文学事业的繁荣和作家队伍的壮大。他说,“如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助推这项事业,助力这支队伍,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文学创作是个体劳动,是个性化的劳动,维护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尤为紧要。”

 微信图片_20220929223857.jpg

作家深入乡间采风创作

马平出版长篇小说《草房山》《香车》《山谷芬芳》《塞影记》、小说集《热爱月亮》《小麦色的夏天》《双栅子街》、散文集《我的语文》等多部作品,其中篇小说《高腔》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在省内巡演。

旺苍籍作家李宏出版长篇小说6部,《激情》获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寻找苏曼》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也是旺苍籍,其作品《面包男孩》荣获中宣部2016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一等奖,并获得2016年度好书奖。其“帕帕拉拉绘本”系列之《绝味野餐》《幸运板栗》《假面派对》《梦的翅膀》等英文版、马来文版、中文简体版的版权输出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邹瑾长篇小说《天乳》、杨浚荣长篇小说《乡村干部》《指挥长》、李先钺长篇小说《天葬》、李世许长篇小说《晴川》以及熊芙蓉、赵天秀、马晓蓉等创作的一批中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相继在《中国作家》《十月》《莽原》《江南》《作家》《延河》等国内大型文学期刊发表。

我市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从无到有,邹瑾的报告文学《蜀道重光》、散文集《走出心墙》分别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王永忠报告文学《凉山之鹰》、童臣贤散文集《怀念微笑》、李瑾、何先鸿、唐法广创作的报告文学《幸存者说》分别荣获四川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特别奖,童臣贤、李先钺、王尚敏等分别荣获天府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跨越百年,不漏掉一个有贡献的诗人。”2022年7月末,由四川省作协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全面展示四川百年新诗成果的诗歌巨著——《四川百年新诗选》正式出版。上中下三卷汇集了1917年至2017年间500多位四川(包括1997年前重庆)诗人,或较长时间旅居四川的省外籍著名诗人在四川报刊(书籍)发表的优秀新诗作品。其中,我市诗人史幼波、阿民、何华安、李先钺、邓德舜、张丕利等诗作入选。他们曾经发出的呐喊、鸣响、唱诉,至今依然掷地有声,余音绕梁。

“早晨的地窖结了霜,细小的白粒/伏贴着泥面,摸上去软软的/母亲坐在旁边,拾掇着针线/脚下阿黄想起什么,吠了两声/不远处,是刚出窖的红芋/两个、三个地堆着,拨下,根须还在/很快,中午的阳光越过了屋脊。”这是刊发在权威文学期刊《诗刊》2015年3期双子星座上《如露,亦如电》组诗的一个片段,写这部组诗的作者就是我市青年诗人侯存丰。今年2月,成为巴金文学院2022年度签约作家,“他始终在追求诗歌的语言,他把小说的元素融入诗歌,用贴近内心的语言来抒发,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注入其中。”

 

致力文学惠民  

浓郁书香飘满广元

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在文旅兴市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通过着力围绕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20929223903.jpg

在广元新华文轩书店展示本土作家作品

各县区基层作协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文学惠民活动,文学元素已深入浸润到各个行业领域和普通百姓生活。 

苍溪县高起点打造四川首个“文学之乡”。2021年3月18日,中国“文学之乡”“育才图书馆”授牌仪式暨“嘉陵江文学院”揭牌仪式成功举行,标志着四川首个中国“文学之乡”花落苍溪。嘉陵江文学院作为建设“嘉陵江作家群”的主要阵地,将成为辐射嘉陵江流域市县的一个重要文学交流窗口和主要平台载体。建立“文化驿站”“流动书吧”,让文学创建活动走近基层百姓,成为大众消费品。

旺苍县立足革命老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会员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积极向上、感恩奋进的文学作品,为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地方特色文学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会员创作发表红色文学主题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作品600余篇(首、部)。自2018年连年举办“诵读书香红城 诗话美丽旺苍”文学诵读活动,活动参与者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天险蜀道,雄关剑门,剑阁自古文风鼎盛。在2018年1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剑门蜀道诗歌节上,剑门关被《中国作家》杂志社确定为创作基地。同年4月10日,《中国作家》剑门关创作基地正式揭牌。依托创作基地,市县作协积极为作家服务,加强文学交流,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先后联合《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诗歌学会等连续举办3届面向全国的剑门蜀道诗歌大会。先后8次组织骨干作家到剑门关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青川县大手拉小手,培育小作家。为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从源头上储备文学人才队伍,推进青川文学事业长足发展,县作协联合县教育局精心策划了“我是小作家·青川季”校园文学大展品牌活动,一批校园小作家脱颖而出。

利州区延伸服务,厚植文学工作群众基础。立足校园育新苗,成立小作家培训基地,在利州区大石小学、博文堂教育、雪峰小学、宝轮一小等学校及社区开展定点服务,为小作家义务讲授文学及写作课,线上线下进行全方位督促推进文学新苗培育工作。

昭化区坚持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学惠民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庆祝建党百年等主题,组织开展“相约昭化·走进栖凤峡”“扶贫村里看变化”等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搭建“昭化文学”微信公众号交流展示平台,陆续推介优秀作品。承办市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讲座。开展图书赠阅活动,组织开展“聆听诗的声音”等诗歌朗诵会,承办第七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颁奖仪式。

朝天区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持续推动“书香朝天”建设。抓好作品创作重要环节,为基层宣讲贡献文学力量。聚焦该区农村知客“轻骑兵”、老兵“故事会”等基层宣讲品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编写红色故事宣讲稿,创作《抗美援朝老兵故事会》专题片剧本等,助力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先后承办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首届川陕甘渝嘉陵江文艺名家采风创作等全省性和跨省域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

 “毋庸置疑,‘文学之乡’花落广元是对广元文学的嘉奖。‘文学之乡’的殊荣值得自豪,但更需要呵护。创建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张泽表示,市作协将着力加强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守护“文学之乡”荣誉,为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营造良好舆论文化氛围,给予文化支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广元的天空,开阔、高远、明净、透明。广元文学这片繁茂的文学根系,在广大的文学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必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