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见车牌字母,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5月19日成都举行的黎阳诗集《蜀道》首发式上,一本以四川21地市州车牌号为索引的「诗歌人类学」著作给出了答案。这部厚达300页的诗集,既是诗人深耕巴蜀15年的行吟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拓扑实验。
《蜀道》是2024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奋进新征程、书写新史诗”主题专项作品,已被列入“四川当代文学文献档案库”,这是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这部诗集紧扣时代脉搏,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从古老的茶马古道到现代化的高铁航空,从历史的厚重沉淀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黎阳用诗歌描绘出蜀道的变迁,展现出四川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姿态。他以人类学视角深入挖掘地方物象,揭示蜀道“不断堆积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特质,使诗集成为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诗歌人类学”田野报告。
自《蜀道》发布以来,已在四川峨眉、宁夏固原举办了两场分享会,本月15日还将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第三场分享会。
车轮上的诗歌版图 解构地理图腾
翻开《蜀道》,目录页赫然排列着川A到川W的车牌编码。在“川A/G成都”章节,诗人站在东郊记忆的熔炉车间遗址前,“在砖瓦的缝隙里/打捞1965年的铁水”;“川E泸州”以“玉碗盛来琥珀光”重构酒城风骨;“川V甘孜”捕捉到“雪豹的瞳仁里/映出高速公路的反光”的魔幻现实;“川H广元墨痕”中,他已能听出“尺八裂缝里/唐代戍卒的乡愁”。
诗人黎阳表示,“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文化解码。车牌是现代社会的地理图腾,当‘川J’指向遂宁,它既标记方位,也暗示着这个地方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坐标。”
责任编辑李卫平透露,编辑团队特别设计了三维地图式版式:"章节间插入手绘路线图,让文字在纸张上形成视觉游廊"。这种创新使诗集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地理装置,每个车牌字母都是打开地域记忆的密钥。
专家学者点评 文学界的多维透视
《蜀道》的出版,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诗刊主编李少君评价其“既是地理的蜀道,也是历史文化的蜀道,更是精神的蜀道”。他认为,在《蜀道》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个体的情感和思考,也看到了新时代的景观和巨大变迁。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林雪表示,黎阳由东北而天津而四川,近年深耕川蜀文化、浸染成都诗意,《蜀道》是他萃取四川文化遗产符号学精华,探寻历史意象诗意系统的一次漫游、历险和升华。
最别致的解读来自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巴久乌嘎:"看似平凡的车牌排序,实则是诗人‘知所先后’的修行次第"。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评价,“黎阳的写作超越了地域文学常见的风情展示,触及了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身份焦虑。”
国家一级作家、民族文化学者萨仁图娅“蜀道横空险峰藏句平仄相协地理诗学纳星斗”的贺词,青年诗评家姜超对《蜀道》隐秘精神谱系的发现,以及诗人翻译家唐凯, 《青年文学家》原主编、诗人王长军等都充分肯定了《蜀道》在地域写作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为当代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宁夏固原市图书馆,为诗人黎阳颁发了《蜀道》《西岭笔录》的收藏证书。(文/梁曌 胡尊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