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夕,内江籍女诗人、作家王瑛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清洁女工笔记》登陆《作品》杂志2025年首期,成为该杂志新栏目“素人写作”的首部作品。
这部作品源于王瑛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一家售楼部与清洁女工们共同工作生活的真实经历。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这些女工们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不易。
女教师成为清洁工:
用无数细节勾勒人生图景
2024年,退休在家的王瑛内心涌动着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强烈冲动,尤其是纪实类作品的呼唤愈发响亮。鉴于颈椎不适,她决定投身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于是,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一家楼盘,王瑛成为一名清洁工,利用工作间隙与同事们深入交谈,细心采访。
《清洁女工笔记》原名《擦亮高楼》,这部41章、8万余字的力作,正是在这段独特经历中孕育而生。王瑛在楼盘里辛勤耕耘了一年有余,将对清洁工生活的深刻洞察凝聚于笔端。然而,这部作品的诞生之路却远非一帆风顺。
油漆滴落的地面,需要王瑛跪伏其上,用钢丝球等工具反复擦拭;台风肆虐时,疏通水道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艰难任务;被油污浸染的巨石,一个油点就算擦拭百遍也难以消除,即便手被草酸腐蚀也不能停下……对于较少从事体力劳动的王瑛而言,这往往意味着擦到一半时的缺氧与头晕,迫使她不得不暂停工作。尽管几度心生退意,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其他清洁工们同样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埋头苦干。书中那一幅幅细腻入微、情感真挚的生活画卷,将清洁女工及其周围人物的多样生活面貌真实而动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擦亮高楼》的后三章是王瑛辞职后补充完成的。成书之际,她终于卸下了肩头的重担,泪水夺眶而出,既是释放,也是庆祝。这段经历不仅成就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更让王瑛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数十年不间断书写:
用文字执着回应内心回响
1966年,王瑛出生于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后,她投身于幼教事业,恰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王瑛,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在《沱江文学》《存在诗刊》《太阳诗社》等文学组织和刊物中汲取养分,也因此接触到了《百年孤独》《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著,她的文字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上发表。
2008年,家庭的一场变故让王瑛踏上了前往广东的路途。在那里,她以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重新学习幼教知识,以42岁的高龄通过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资格证书的重重考验,再次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
远离故土的王瑛,心中却始终涌动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她一边忙碌于工作与家庭,一边在闲暇时光里用文字编织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她说:“我的心里总有冲动,都用文字来记录,只要文字理顺了,心里也就顺畅了。”
在王瑛的笔下,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她认为,写作者应当关注生命、尊重人格,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代言。这样的作品才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共鸣,甚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王瑛的才华与坚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作品》杂志曾这样评价她的文字:“质朴自然,既有对平凡生活的如实记录,又有从尘埃中升起的对星空的渴望。她写的是‘小人物’,却展现了灵魂丰满的大写的人。”
后来,经过《作品》杂志编辑的推荐,王瑛的《擦亮高楼》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作品不仅是她文学之路的里程碑,更是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情袒露。
从乡土汲取养分:
用“碰撞”激发创作活力
在一次文友聚会上,记者初次邂逅了王瑛。她留着齐耳的短发,笑容常挂脸上,每当谈及文学时,双眼便闪烁着光芒,那份纯真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
颇为巧合的是,王瑛的笔名也正是“瑛子”。她表示,自己与“英子”的相似之处在于对周遭世界怀有无尽的热情——不论是面向灿烂的太阳、绽放的花朵,还是深爱的家乡、多彩的生活,她总是以一种“碰撞”的姿态去感受这一切。王瑛认为,唯有通过这种方式,她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其中最猛烈的“碰撞”来自家乡。即便身在广东,王瑛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她与内江的作家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次回乡都会与文友们欢聚一堂,共话文学。她深知,写作虽是个体的行为,但写作者却是一个充满社会性的群体。只有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
王瑛的文学之路,是一条不断追求与超越的旅程。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期待王瑛能够继续用她的文字,为读者带来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