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网络文学
从屏上到纸上,网络文学在沉淀
来源:光明日报 李玉萍 编辑:骆驼 时间:2022-06-25

中国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形成了小说、漫画、广播剧、动漫、影视剧和周边衍生品等产业链条。数字形态的网文,其相对稳定的故事与人物在被改编为不同艺术形式之时经历了多次再创作,在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与创造性方面不断完善,生成新的价值。网文的IP开发所带来的热点效应,在不断增强网文作品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同时,也是一个经典制造的过程。其中,网文的纸质出版形态,即文字形态的实体书,是纸质出版领域的亮点。

学者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具有无限开放性与流动性的“超文本”,根植于消费社会的“粉丝经济”,使人类重新部落化、圈层化,指向与二次元文化的联通性。数字形态的网文,其网络性的最大体现在于它既是书写,更是言说。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开放的叙事体系,既包括网文作者的书写,也包括读者与作者或读者与其他读者即时互动的言说。文学网站最初的阅读界面每章下方都有作者与读者即时互动区,现在阅读界面每章、每段、每句话后面都有即时评论区。网络小说的阅读快感不仅来自作者的书写,更来自阅读即时互动的评论,也就是写作与阅读的即时互动。数字形态的网文是一种能够呈现互动现场的动态文本。这种基于网络文化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文本样态,基本上无法在基于印刷文化的纸质媒体上完全呈现。作为静态的纸质媒体,能够呈现的只能是以书写为主要交流手段的固定封闭的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的生产空间中,由点击率、收藏量、留言数、打赏量等读者行为组成的大数据,决定了一部网文是否能够脱颖而出。而在纸质媒体出版产业链中,出版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出版社编辑在选择出版对象时一般会综合考量、平衡网文的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他们普遍具有的传统文学理论素养与文学价值观念,会让纸质出版形态的网络小说更为靠近和贴合传统文学的标准,他们会要求被甄选的网文对象要内容为王、讲究品质,既要有可读性也要有思想性,兼顾艺术性与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更加符合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价值尺度与意义维度。

网文由数字形态到纸质出版形态的转换过程,提升了作者的主体性,也使得网络小说中相对稳定的人物和故事暂时脱离了网络虚拟空间,从屏上到纸上是一个沉淀与提升的过程。

最初的纸质出版在遴选网文时,主要标准是基于网络文学生产空间的点击率和主要由此生成的网站推荐榜单,也就是读者、粉丝的影响力或市场影响力。这样的对象选择诞生了一批批的类型小说畅销书。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学术研究的介入,网络文学的评价机制也逐渐形成多元复合状态。特别是研究机构的评价也成为重要参考。比如各种网文排行榜,网络文学研究机构主导的各种网文评价活动等。这些榜单,其评价者主体也由网文受众群体转化为专家学者群体。

网络小说的读者中心写作机制、文学网站的商业机制和在线发表即时互动直面读者的传播机制,往往会导致网络文学作品速度和质量的矛盾。数字形态的网文往往会迁就读者与市场,追求速度、牺牲质量,选择首先服务于线上等待更新的读者和具有明确网文生产要求的网络文学网站。而这样的问题在网文的纸质出版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在网文的线下出版过程中,选择的对象一般是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在网站点击收藏量、各类排行榜等网文评价机制中名列前茅。这样的作品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原创性和一定的文学品质。而这样的作品在纸质出版的修订与润色过程中,作者有了时间与动力对作品进行推敲与打磨。在作者与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网文的原创性与代表性得以保留,因为速度而产生的语言文字和逻辑结构上的问题则会得到纠正。也就是说,纸质出版形态的网络小说,脑洞、创意、爽点、风格和情怀会得到保留甚至深化,而风格逻辑不统一产生的“违和感”、结构松散或不完整的“注水”“烂尾”等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与解决,经过推敲与润色的文字语言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当下网络小说亟待“降速、减量、提质”,而纸质出版的过程为作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网文的纸质出版,不仅是网文IP开发的重要一环,能够增加作者的收益与作品的影响力,也是衡量网文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当数字形态的网文进入纸质出版的甄选视野,无论是出于增加收益的盈利目的,还是能圆“作家梦”的冲动,网文作者都会以对待“作品”的态度,系统地重新审视自己在线上激情更新的文字,花费时间与心力,参照出版社编辑的要求与建议,从文字、结构、叙事、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修改与完善,弥补网文时期“速度为王”造成的遗憾。

纸质出版形态的网文在文字上经过编辑加工,消除了网上更新时的错字病句。带有随意性的网文名称也会被雅化,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取代网络原名。经过精心设计与印刷的实体书,会有精美的封面与插图,会有讲究的纸质用料。纸质形态的网文作品,是装帧精美、用料上乘、内容确定、散发淡淡墨香的静态性的实体纸质书,通常还会在封面封底或内页上附有读者的评论或专家学者的意义阐释,还有从成为纸质出版对象时便自带的影响力,纸质形态的网文成为一个“作品”。

(作者:李玉萍,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