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16102235666563072

3月6日,由省作协创研室主办的重点扶持作品暨德阳区域重点作品研讨会在德阳什邡市举行。省作协副主席杨红樱,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什邡市副市长刘静等领导出席会议。省评协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白浩,《南风》杂志主编冉正万,《百花洲》执行主编朱强以及张德明、周毅、蒋林欣、夏泱、吕虎平、陈德琴等省内外评论家、作家和诗人近40人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省作协副秘书长黎正明主持。

与会专家聚焦六位德阳作家、诗人的作品,包括钟正林长篇小说《大垭口》、潘鸣散文集《故乡不老》、胡玲梅的纪实散文《洛水边的乡村中国》,以及吴宛真、钟想想、鲜红蕊等人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多样,展现了德阳文学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德阳近年来的文学新变化。

在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们分别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热烈讨论。冉正万对潘鸣和钟正林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与乡村社会的复杂性。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16102300506308608

朱强从文学的“青春性”角度,对胡玲梅和钟正林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钟正林长篇小说《大垭口》是一篇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现实困境。小说的核心主题围绕“乡村振兴”与“情感需求”展开。胡玲梅的《洛水边的乡村中国》在书写乡村真实性上独具特色。

白浩从“川味乡村志、风物志、风俗志”“主题性”和“故乡小品,生活史、情感史、邻里史”“文化人格”等角度分别对钟正林长篇小说《大垭口》和潘鸣散文集《故乡不老》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且独具眼界的点评。他认为,钟正林的长篇小说《大垭口》中所展现的风俗和风物,堪称川味《马桥词典》,整部小说情节丰富传奇,跌宕起伏曲折,涉及城乡多个层面生活,多个层级的官场人物、事件,内容丰富,生活涵盖量大。

张德明认为,钟想想的诗歌从日常真实出发,抵达了一种穿透和辐射的文字状态,展示出一个既温情又稍感忧伤的心灵世界。鲜红蕊用匍匐在地的温度和态度努力调节着诗歌与天地的关系,保持着对未来和未知的顽童兴趣。胡玲梅的纪实散文《洛水边的乡村中国》扎根生活现实,写出了生活的美和善良。

吕虎平说,吴宛真用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写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茶盏、杯盘、河流、山川、雨雪风霜等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钟想想的诗在平淡中见风采,简净中有深味。她以极大的热情去发掘自然生活中的美,并且倾注了自己的爱。

夏泱认为,吴宛真擅长将抽象的情感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自然意象,使诗歌成为生命经验的容器。始终贯穿着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切观照。鲜红蕊的诗歌是一场寂静与光芒的博弈:她以细腻的意象捕捉存在的微光,又以实验性语言探求表达的边界。

周毅说,鲜红蕊的诗集《寂静和光芒》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刻的创新点以及丰富的价值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潘鸣的《故乡不老》善于以具体物象为支点撬动时代记忆,形成"以小见大"的叙事张力。

蒋林欣说,《洛水边的乡村中国》展示了普通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他们生活命运的起伏跌宕,也写出了他们面对新的时代变迁时的复杂心态。钟想想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纯真,洗尽铅华,让人感受到青春年华之美,诗歌与青春的融合,诗酒趁年华的美好。

陈德琴说,钟正林的长篇小说《大垭口》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寻找存活于大垭口村的千年红豆树,以及为大垭口村光棍男人举办七月七相亲节为线索,勾勒了川西沱江县冯店镇大垭口村人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图景,人物鲜活,叙事策略扎实而有现代性。潘鸣的散文集《故乡不老》温婉细腻,情感真挚深情,是一部难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