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昌文旅投资,西昌大通文化出品,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和江西时刻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短剧《凉山小厨娘》已完成拍摄,该剧也是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积极拥抱“微短剧”时代、积极推动网络作家作品产业转化的一次有力尝试。今天,让我们跟随导演的独特视角,一同深入微短剧的创作现场,揭开其神秘面纱。同时,也借此机会走进神秘的大凉山,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看看这些元素是如何融入到这部充满魅力的微短剧中,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凉山×影视融合
Q1:
邹导,作为这次以凉山为背景创作的文旅微短剧导演,请您以您的视角给我们讲讲凉山的那些元素成为了撬动您创作热情的支点?又有哪些景观成为你镜头捕捉的方向?
邹灿导演:
其实我对凉山的第一印象就源于我们的剧本,当我们拿到剧本之后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剧本本身是根据凉山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来创作的。
而在跟着主创团队进行采景的时候,又发现了凉山本地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挖掘,比如我们的建昌古城的美景和很多特色美食。
作为文旅短剧,首当其冲的就是让观众喜欢看,把观众留住,让观众能看到这个画面之后,对故事、对在地有一个想象空间,然后身临其境地到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第一是融入了建昌古城、邛海、特色餐厅、火把广场等景点的场景。
第二个就是非遗的方向,采景之后我们团队又大量查阅了当地资料,加入了本地非遗的元素。比如漆器,我们的每一道美食都是用漆器去盛的,我觉得这个点是特别好。那为什么用漆器这个元素呢?是因为短视频里面李子柒带火了这个事情,而为了借助这个元素,我们就要求美术组,在布景中更多地使用到漆器,也是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地方。
Q2:
您认为凉山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以其的独特性,在与影视创作融合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如何迅速在观众心中建立自己的一席之地?
邹灿导演:
这其实就是一个出圈的问题,因为任何的文旅短剧,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我们如何吸引外来人来,如何让他们留下来以及让更多的人来凉山。
那文旅短剧其实是一个心智生产力,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的元素,爆款的流量密码,或者说我们开场怎么去设计故事情节。
这次我们在这里面融入了美景,美食,还有本地的美人,等短剧上线后大家就会看到里面有一段在古城里非常美的走秀,还有凉山的瀑布、温泉,在日光下,阳光铺满整个湖面,金碧辉煌、碧波荡漾,这种感觉真的很惬意。
在文旅短剧最重要的点就是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向往、美好追求,所以我们整个团队也是跟着国家广电总局出的政策,一个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计划,把我们的作品作为一个精品化的短剧去创作,同时保证内容跟现在的网友审美度要适配。
关于《凉山小厨娘》
Q3:
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日益提升,有人提出当前是一个创作者与观众互相激励的时代。作为凉山故事的创作者,您认为《凉山小厨娘》故事的气质和基调符合观众什么样的期待?
邹灿导演:
首先跟观众介绍一下《凉山小厨娘》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他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厨界泰斗之徒-林青伊果,下山联姻之后跟自己的相亲对象发生的一系列搞笑、浪漫、温情的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美食题材的故事,其中的元素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很大的部分。
另外《凉山小厨娘》,我们从名字上面就能看得出来,有凉山本地特色,地域特色,然后同时有彝族、有大民族融合、有火把节等。特别是火把节,这个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流量密码。这几个点其实都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但一般都以新闻、小视频的形式。既然现在大家的审美已经提上来了,那短剧作为一个大家去了解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工具,那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契机,把这个创作的基调、创作的结构,跟观众现在的审美相契合,可以让我们本地的文化更好地出圈。
Q4:
多民族文化是凉山的地域发展主线,在《凉山小厨娘》的制作上,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体现凉山的地方感与文化质感?
邹灿导演:
首先肯定是彝族、彝族风情。像刚才也讲到我们在里面容纳一些民族的走秀元素在里面,还有就是一些民族音乐、漆器、非遗美食及传统的火把节日。
其次是我们《凉山小厨娘》这部短剧本身讲的就是一个传承,其中里面有一个角色,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就是章厨神,章厨神的身上赋予了一种使命感,她传承技艺给下一代,扶持她的徒弟,传授给她技艺。就像我们现在讲文化复兴,讲文化出海,讲文化一带一路,这些事情我们都是势在必行,也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我们从以前的走出去,到现在是我们让大家走进来,那我们民族元素那么多,我们何不就好好的讲一个故事,让大家去看到本地的文化,本地的特色,让更多的中国人到这里来,让更多民族人到这里来,还有让世界的人都到这里来。其实就是把凉山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那同时也把凉山的故事讲给世界人听。
Q5:
在凉山这样的地方拍摄,与在工业和产业体系里运作的影视制作有何不同。同时在《凉山小厨娘》拍摄方式、影像风格和音乐创作等方面,团队在视听语言呈现上有哪些巧思来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邹灿导演:
我们有一个大场面是在一个戏剧的舞台,那戏剧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它是一个很神圣的一个艺术形式,包括京剧、变脸,这些所有的戏曲元素都在戏台上面去呈现出来,然后底下坐一排的观众,那我们会借助现有的一些元素,比如说我们在影像的基调上面就会把它更精品化。那这个精品化我们怎么去做呢?氛围感!现在很多的这种小短剧,都不会注重环境跟人的结合,那我们生活在这个人与自然的环境当中,观众看的无非也就是环境,但是往往现在很多的创作者忽略掉了一个点,就是美景。所以我们在最初设计影像风格的时候,就找来了全是电视剧的团队,包括我们的摄影师,包括我们的灯光师,包括我们的整个的服化团队,美术团队,都是有电影质感的,所以在技术层面我们就把这个级别给他拉起来了。那再一个,我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了这些风景,比如说我们的古城、邛海,然后还有戏剧的舞台,刚也有讲到,古城的每一条街道,我们真的都走遍了,现在都不需要导航了,真的就是古城的所有的景观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我都知道。
其实文旅短剧的状态也就是环境跟、人、故事三个东西,这次我们放大了人在这个环境当中的地位,同时也凸显了本地的风景优势,相信会让更多人看见凉山之美。
拍摄彩蛋
Q6:
那在《凉山小厨娘》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请导演给我们分享一下?
邹灿导演:
我们拍的这个精品短剧,做了差不多20+道菜,在拍摄完成后,剧组的小伙伴就会把它吃掉。这个其实是对剧组的一个特殊福利,这个是一个很不同的点。因为剧组本身是一个工业生产,那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节奏,那我们的节奏是相当快,没有办法的去兼顾到所有的吃穿住行。那至少这一次我们把本地的美食,基本都尝遍了。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点就是我在古城里面买了一个冰激凌,我把它吃完了,里面还有个二等奖,我到现在还没去兑,但在我看来是个非常好且有意思的经历。
在采访最后,邹导表达了对《凉山小厨娘》的期待,“我现在非常期待的就是我们拍完了所有的素材, 下一步就是把它好好的完成, 在后期阶段给他做得更精品化, 这也是我的一个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