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在词语里奔跑/成都、重庆互为起点和终点/这是名词给我的安慰,从名词开始,角色与经验可以转换。词语里的速度慢不下来/已经无关重庆和成都/一个词被直辖以后,与另一个词/盘根错节……” 在这首诗里,把重庆、成都都当成家的诗人梁平,将他对两座城市的爱表达得很充分。
成都和重庆两座城虽气质不同,但山水相依,血脉相连,在现代汉语诗的领域内,也是一块响当当的诗歌共同体:成渝两地滋养出的庞大诗人群落,占据中国当代诗歌的半壁江山。仲秋之季,朗月清风。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也是充满诗意的节日。成渝两地的诗人们,用一场诗会迎接中秋,在诗歌里团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9月14日下午,“月照山川 诗意成渝”——2024中秋梅见诗歌之夜活动在阿来书房举行。成渝两地诗人、诗评人、朗诵者、演奏者等近200位嘉宾,齐聚一堂,赏古筝、琵琶大雅之韵,吟古今诗词经典,并通过主题沙龙展开名家对谈,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传承路径。
25位诗人登台
朗诵与月亮、秋天的相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现场还邀请到海光、王茜两位朗诵艺术家对经典的古诗词进行演绎,让嘉宾们体验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旅。
在古筝、琵琶的现场弹奏中,25位诗人分为“词语里的速度慢不下来”“在蓝色的街喝开光阴的窗”等五个篇章,朗诵了各自的诗作。这些诗作大部分与月亮、中秋或者秋天相关。
李钢朗诵了《今晚,我不能喝太多的酒》:“我要独自一人前往/让月亮的清辉/映照我三千丈的白发/我还要留一点点味觉/品尝月光……”
熊焱朗诵了《月亮》:“我最初的月亮是记忆中一轮晶莹的琥珀/那时在乡下,每个月光的夜晚/我在庭院嬉闹,在村庄寂静的怀抱中/童年一晃就过去了。月明如水/有着母亲笑而不语的温柔/后来,我的月亮变成了书中的意象/那是我寄愁心的月亮、千里共婵娟的月亮/那是照松间清泉的月亮、在海上与潮共生的月亮那是故乡最明的月亮、边关上胡笳声咽的月亮……”
凸凹朗诵了《当青梅长成酒的样子》:“大邑,青梅林。我看见了曹操/看见望梅止渴的千军万马。看见了李白/看见两小无猜的爱情,纷纷骑上/绕床的竹马。看见了陆游,煮酒煮得莺燕飞/更看见了栽种人,一位叫蔡亮的女孩/大邑,青梅林。……”
向以鲜朗诵了《秋天的钟》:“你转换一个手势/湖水不再泛绿/那时候,天空/是多么令人陶醉……”
龚学敏《在米易撒莲的山冈上》、鲁娟《小酌曲》、李海洲《春风深埋》、黎阳《暮雨帆樯江上舟》、尚仲敏《善饮者不言酒》、刘清泉《茶有落》、李斌《秋色》、李铣《我的中秋》、李自国《异国中秋之月》、杨献平《明月诗》、黎正明《天上人间》、邱正伦《让我讲述一只鸟的故事》、吴小虫《金沙望月》、黎阳《暮雨帆樯江上舟》、马嘶《崖前夜饮》、聂作平《饮酒有杯》、李永才《中秋对饮》、吴向阳《与一杯酒讨论爱情》、熊游坤《冷月》……一首首诗,被现场朗诵,让诗歌的魅力更加凸显。
从李白杜甫谈起
那些诗与酒的历史渊源
除了诗歌朗诵,本次诗会还设置了一场主题沙龙。在主持人周东的穿针引线下,梁平、李钢、向以鲜、樊力四位围绕中秋民俗、诗酒文化、成渝双城的诗歌情缘以及未来的发展展开了一场对话交流。向以鲜说,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上,写月亮、写酒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每一个时代都有非常著名的诗篇。众所周知“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杜甫也非常喜欢喝酒,1000多首诗当中300多首是跟酒有关的。
梁平说,诗和酒确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他曾经去过河南信阳博物馆,其中展出的青铜器皿,出土之初就遗留有3000多年前中国早期的蒸馏酒。同一时期的《诗经》,在表现贵族文人的日常生活时,也有很多喝酒的描写。樊力说,中国人对月亮、对酒、对诗,都有自己的情愫所在,其实核心就是在平凡的生活里面,每个人都会有诗意的寄望或者诗意的归属感。在李钢看来,成渝两座城市,可以说是诗歌的“代称”。针对本次活动主题“月照山川,诗意成渝”,他说,“山川”不光是川渝地区的外在环境,还应该是川渝两地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