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同时也是一门单独的文学技艺。好的文艺批评在艺术性上不亚于被评论的对象。近日,一本专业的文艺批评刊物《北京文艺评论》在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上首发亮相,引发瞩目,吸引到华语世界12位实力文艺批评家签约加盟。这将是一本怎样风格的刊物?业内如何看待?我们当下最需要这样的文艺批评?在当下的信息场上,文艺批评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起到自己的作用?
突破象牙塔,推进批评的“文体革命”
据了解,《北京文艺评论》是北京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类双月刊刊物,双月刊。该杂志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品牌矩阵的全新成员,脱胎于国内纯文学杂志《十月》杂志,并将今后与《十月》杂志携手同行,由《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季亚娅担任主编。
《北京文艺评论》将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更新,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回应当下中国鲜活的、变化之中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主张文艺批评的“破圈”,在坚持主流与专业的同时突破学科的象牙塔,拓展文艺批评的行动边界;崇尚“评论的艺术”,努力推进批评的“文体革命”,将批评视作与创作同等重要的文学写作,欢迎文风新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艺批评。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北京文艺评论》的创办面向新时代文艺现场,也面向文艺的未来发展,试图打破学科、文类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大文艺、大文化视野里,看待新时代正在生成的各种各样新的艺术表达形态、方式和风格。《北京文艺评论》已经敞开了一个非常富有活力、富有生产力的视野,相信这份杂志一定会生机勃勃,在文学、文艺、文化领域中源源不断地贡献创造的活力。“让文艺评论、文学评论在新时代文艺发展过程中,成为提供活力、能动性的文化力量,这是《北京文艺评论》办刊的初衷。”
12位实力派批评家,为文艺“发声”
作为一本新生的文艺批评刊物,《北京文艺评论》吸引到12位实力评论家,堪称华语世界文艺批评的一线阵容:张旭东、宋明炜、何平、张莉、叶立文、刘大先、杨庆祥、陈培浩、黄平、徐刚、岳雯、李静。这些批评家集中在70后、80后,大多任职高校,分别在鲁迅、科幻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新南方写作、创意写作等领域,各有不俗表现。其中张莉、刘大先、何平、杨庆祥都曾因文艺理论获得过鲁迅文学奖。
张旭东是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代表性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反思》《批判的文学史》《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等。
宋明炜是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系主任,兼任复旦大学校聘顾问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人员。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迪尔沃思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等。宋明炜在科幻文学评论上成绩卓著,对刘慈欣的作品走向世界作出不小的贡献。
张莉在女性文学评论上,近些年做得风生水起。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主编《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创办人。
业界期待:积极、审慎、深思、好看
《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后,在“新时代文艺:期刊的责任与想象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上,李敬泽、孙郁、孟繁华、陈剑澜、张清华、张燕玲、何平、张莉、叶立文等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在季亚娅与杨庆祥的主持下,就评论期刊如何为新时代文艺赋能展开详细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认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大部分文章都能轻易在知网、公众号等平台上获得,凝聚在《北京文艺评论》细节中的心血显得尤为宝贵。以一位资深编辑的身份,他对于如何办好一本评论类刊物提出了六个字:“积极”——要积极应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审慎”——在紧跟浪潮之余警惕泡沫;“深思”——要洞察隐藏在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
叶立文教授同样表达了对《北京文艺评论》未来的期待:不必办成千篇一律的学报式期刊,“好看”是它的特色。
(《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