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来自基层的作者,半路出家,退下来后才学习文学创作。文学准备和创作实践无法与人比,唯有以勤补拙,笨鸟先飞,早走一步。
四年前,也是这样的场面,省作协引领全省作家出发,参加一个叫“万千百十”的工程,助力扶贫攻坚。我是最早响应的那批人,创作了中篇小说《山盟》,讲述扶贫攻坚的动人故事,2017年9月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先后两次赴京参加研讨会,获得四川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鄂尔多斯文学奖。后扩写成长篇小说《山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被国家资助翻译成蒙文、阿拉伯文出版。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在省作协组织下整装待发,奔赴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场,我的长篇小说《川乡传》恰在此时出版,书写从包干到户到眼下乡村振兴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有幸搭上早班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2021年重大主题出版物。参加今天这个大会,不揣冒昧。秉持敬畏说两句,向时代致敬!
鲁迅先生说过,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莫言最为推崇的鲁迅小说《药》便是鲁迅先生遵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座各位都是各级作协会员,自然要听作协的将令,今天聚到一起讨论主题写作就是听将令的表现。我们搞创作的人稍不注意会犯自诩清高的毛病,把孤傲视作骨气,把自我当成中心,误认为新时代乡村题材写不出好作品,我以为有失偏颇。我是共和国的公民自然要爱国,我是一个中共党员自然要讲党性,我是一个作协会员自然要遵守作协规矩。书写新时代乡村题材是本分之事。有句话说得好,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作协会员是经过严格审核入会的,笔下流淌的是勃勃跳动的情感,只要努力就能写出思想性和文学性俱佳的好作品。这是我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文学绝不是作家的自娱自乐,人民与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也是作品的归宿。我在小说《川乡传》的后记里写到,小说写人与人的关系,讲的是人间的事,可脱离不了天和地,悲欢离合总得有个搁置的地方,时代和地域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生存标记。我试图把人的所谓本性,置于时代真实的生态里去萌生、成长、转变。不回避失误,有坎坷才有起伏,写挫折也写转折,在不如人意处呈现初心、艰辛,暗处总有阳光折射。若说笔下有什么期许,那便是真实。
小说写小,小人物小情节小情调外,我尽力尝试格局大一点,格调高一点,蕴含接地气的家国情怀。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会,从“万千百十”到“乡村振兴”,是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作为一个老兵新战士,愿听从省作协将令,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眼下正着手新的长篇创作,写中医中药的传承复兴,愿以此作品陪在坐诸君尽力再跑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