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第十七届滇池文学奖评奖结果通报会在昆明举行。
经过评审,2021年第十七届滇池文学奖揭晓。四川凉山州作家加拉巫沙的万字散文作品《燕麦在上》获得年度最佳散文奖。
滇池文学奖是云南昆明地区发掘和扶持中青年文学人才的重要奖项,关注新生力量,面向全国甚至东南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7届。
点评年度最佳作品
文字既有燕麦般的纯朴和倔强,亦如大地般厚重隐忍
加拉巫沙的《燕麦在上》凭什么能冲出重围,获得大奖?或许从下面这段授奖辞中窥探到其中的奥妙。
授奖辞这样评价这篇文章的立意与文字:高寒彝区,水冷草枯,只有燕麦迎风生长。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物,而是天,是信仰,是力量。
万物同一。彝人和燕麦,血脉相连。以燕麦之线串起历史与当下,神鬼与人间,加拉巫沙的文字有着燕麦般的纯朴和倔强,亦如大地般厚重隐忍。
《燕麦在上》,以一株植物的姿态,在大凉山落地生根,透过燕麦金黄的质地,让人看到一个族群的坚韧、苦难和锋芒。崇山之上,燕麦在上。
高高在上。
“我有燕麦,滇池有水”
这是四川凉山与云南滇池的完美交融
在大都市,人们对燕麦的认识不外乎此物有降血压、降胆固醇,是低糖、高能的食品,还适宜糖尿病患者。
在燕麦圈,一直流传一个说法“全国燕麦产地在西南,西南燕麦产地在凉山”,它广泛分布在昭觉、盐源、美姑、喜德、布拖、越西、普格、金阳等县的高寒地区,是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干粮。
彝族人偏爱燕麦。古时,战事纷扰,开疆拓土,飞鹰奔犬,充饥的基本上是燕麦碾磨后的炒面。炒面吃个半饱饱,一喝泉水正好好。只消半碗,饱腹感让人舒坦。
加拉巫沙是彝族人,《燕麦在上》写的正是他身边的事,身边的物,用散文讲述的是身边的文化与故事。
“因偏爱而敬重,因敬重而通达生死。”加拉巫沙说,他的族群可能受过贫穷的启示,居然将这款饭食约定成了民俗。譬如,襁褓中的婴儿第一次见天,须调和一碗炒面,在他(她)的唇边沾那么一小点;小儿走亲戚,要背炒面尽孝心;固有一死的那天,灵前要祭祀炒面……在他看来,炒面统领了彝人的所有饭食,既是彝人物质的生死,精神的来去,能通达生活的任意角落,是彼此心灵的文化依赖。
作为四川的作家获得云南的文学大奖,他说,感谢滇池文学奖的评委,授予他崇高的荣誉。
“我有燕麦,滇池有水。”在他看来,滇池这水非同凡响,是云贵高原的圣洁之水,高洁之水,而四川凉山的燕麦与云南滇池的水实现了最完美的交融。
获得年度最佳散文大奖,再次得到文学圈的肯定,也让加拉巫沙坚定了要继续写下去的决心。他透露,近日,他正在创作另外一篇有关死亡题材的散文。
2021滇池文学奖获奖名单
年度最佳小说:《故事从攀岩说起》,北京作家彭至纯;
年度最佳诗歌奖:《沉默,比一切声音更明亮》(组诗)昆明诗人温酒;
年度最佳东南亚华文文学奖:短篇小说《恶堵》,马来西亚作家黄玮霜;
年度大奖 ,短篇小说集《彭剑斌作品》,湖南作家彭剑斌。
人物档案
加拉巫沙,彝族,供职于凉山广播电视台,在《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诗世界》《凉山文学》《民族文学》《天涯》《滇池》《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过散文。获得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学报主办的第七届“禾泽都林”杯散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