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二、网络文学批评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局限
网络文学批评起步较晚,其所探讨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一是对网络文学现状的评判。梳理和把握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回应网络创作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是网络文学批评的基本职能。20年的网络文学,“从初创期‘文青’写作高位起步,到世纪之交互联网股市遭遇严冬后的‘断崖式’下滑,再到2003年起点网创新商业模式后带动的整个行业‘类型化’写作的爆发式增长,网络文学基于付费阅读、IP转让、全媒体跨界融合的市场化推进,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之路。”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王强的《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铁马、曦桐《赛博的文学空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于洋等《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蒋述卓、李凤亮《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陈定家《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何志钧、秦凤珍《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文艺审美现象解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等等。众多学人对网络文学现状的梳理和研判涉及的问题很多,下面这些问题可能是最主要和最前沿的:网络作家与读者的“线上互动”对创作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网络“大神”的“成神之路”,即由“写手”成长为“作家”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否有规律可循?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如类型小说的“续更”式创作)对文学品相、文学功能、文学消费有何影响?网络文学从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机理何在?网络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金手指”、“玛丽苏”、“二次元”、“爽点代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网络文学从早期的“草根生长”的商业模式,数据为王,到随后的IP热陆续被主流文化和市场双重接纳,再到现在开始出现“策划人”制度的集群式协同创作(一个作品的创作从创意发起,到大纲确认、内容创作、IP孵化、商务合作立项、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均围绕策划人来布局和展开,由策划人操盘),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在哪里?文学创作从前喻式“把关人”向后喻式作品效果的市场验证转换,它带来了哪些文学观念的改变?等等。
二是网络文学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基于创作实践研究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是探讨这一领域的主力。黄鸣奋《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南帆《游荡网络中的文学》(《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邵燕君《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黎杨全《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等等,是探讨网络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代表性论文。在著作方面,黄鸣奋《超文本诗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和其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王祥《网络文学创作原理》,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陈定家《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张邦卫、杨向荣《网络时代的文学书写》,刘克敌《网络文学新论》,欧阳友权《网络文艺学探析》,等等,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文学,研究的问题也日渐深入,从传统的概念之争、特征之辨、传播探析、价值判断等研究思路,向网络文学创作方式、评价标准、经营策略、热门作家作品等方面拓进;从早年关于网络文学本体、传媒、审美、功能、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延伸至相关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文化资本、写手创作与生存状态、青少年阅读、媒介融合、创意写作、文化产业等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针对女性网络文学、外国网络文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类型文学、微博文学、手机文学、微信文学等方面的细化研究,以及向网络文学催生的影视游戏改编、网站产业链模式构建、图书与数字出版经营等产业化研究方向延伸。在拓宽研究边界的同时,也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网络文学理论体系、评价体系、话语体系等建设性研究与网络文学史、网络文学批评史等史学研究,正不断将网络文学引向理论探索与历史沉淀并进的研究轨道。
三是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20年间,有关网络作家作品的专题研讨会众多。例如,2009年6月,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十余位著名评论家对我吃西红柿、跳舞、唐家三少和血红四位作家的作品予以专题研讨。2012年6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梁鸿鹰、于爱成、欧阳友权、马季、王祥、刘英、陈福民、邵燕君、白烨、吴长青10位专家学者对李晓敏的《遍地狼烟》、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酒徒的《隋乱》、阿越的《新宋》、杨蓥莹的《凝暮颜》五部作品进行了点评。2013年11月,由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组织召开的“起点中文网作品研讨会”于北京召开,邀请了白烨、欧阳友权、张柠、马季、郭艳、于爱成、庄庸、吴长青、桫椤、廖俊华10位专家参与作品评审,两个人评1部,分别对月关的《醉枕江山》、鱼人二代的《很纯很暧昧》、打眼的《黄金瞳》、徐公子胜冶的《地师》及柳暗花溟的《涩女日记》五部作品进行了点评。2014年5月,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联席会议和中文在线联合在京主办了酒徒作品研讨会;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学举办了菜刀姓李、梦入神机、罗霸道、天下尘埃作品研讨会;2016年6月,白烨、欧阳友权、李朝全、肖惊鸿、马季、邵燕君等10余位评论家对缪娟的网络小说《翻译官》进行专题研讨2016年8月在湖南怀化举办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为大神作家血红的创作设置了专场研讨;2017年10月,在广西贺州举办的“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就丛林狼、南无袈裟理科佛的作品研究展开了专题研讨;2018年6月在四川绵阳举办的“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对爱潜水的乌贼作品展开了专题研讨;等等。2016年6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等单位举办了我国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共收到近500篇参赛稿件,其优秀成果被辑录为《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分上、下两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周志雄主编,2017)。2018年6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广东省作协联合举办了优秀网络文学评论征集暨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年度评奖活动。还有,“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自2015年起每年推出网络文学年度作品榜,分男频、女频各推选10部优秀作品,并出版为《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系列著作,以文学性为旨归,特别关注引发网文新类型、新潮流的新锐之作,以及代表某种亚文化思潮或激活某种传统文学资源的探索性作品,具有一定影响力。
四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构建。网络文学亟需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但究竟建立什么样的体系、确立怎样的标准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批评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标准又一时很难建立起来,于是标准构建便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为此设立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欧阳友权为首席专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再次设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的重大招标项目(周志雄为首席专家),足见这一问题对网络文学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批评著作是谭德晶的《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其中就论及了网络文学批评特征和评价尺度问题。欧阳友权编著的《网络文学评论100》收集了批评论文百篇,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在其中占了相当的篇幅。在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陈崎嵘,《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王国平,《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空间转向: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禹建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周志雄,《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邵燕君,《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出路何在?》(舒晋瑜,《中华读书报》2016年9月5日)、《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共同体”》(欧阳友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0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刍议》(康桥,《光明日报》2013年9月3日)、《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单小曦,《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陈定家,《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等。
五是网络文学发展对策问题。发展对策是引导网络批评健康发展的保障,探讨正确的发展对策是网络文学批评的重要职能。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谭伟平《未来文学形态探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邵燕君《网络文学时代的文学引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庄庸、王秀庭《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张立等《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等著作,以及《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欧阳友权,《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周志雄,《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可能与限度》(黄发有,《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马季,《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日)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在具体观点上,有评论家提出了当下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十大热点问题:(1)“网络文学现象”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2)文学网站的商业模式对网络文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掣肘;(3)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建设;(4)网络文学“IP热”与泛娱乐产品的精品化;(5)文化资本市场对网络文学发展的贡献和局限;(6)网站“寡头现象”与中小文学网站的困境问题;(7)网络作家职业困顿及其扶持与引导;(8)政府引导、民间发力与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新格局;(9)打击盗版、净化网络与网络文学生态优化;(10)“剑网”、“净网”行动和版权保护对网络文学的影响;等等。⑦这些发展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聚焦并解答这些问题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使命。
还有,由批评团队开展的网络文学资源清理与数据库建设,也是20年网络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网络信息流转迅速,显隐无定,去留难测,特别是有关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信息,由于其专业性和学术思辨性特征,更是屏显短暂,易于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而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信息因其不占学术主流,散落在各种传媒渠道,也容易被忽略。于是,对网络文学资源进行系统清理,并据此建立中国网络文学数据库就显得特别重要,它能为新媒体文学留存史实和史料。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置了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欧阳友权主持),中南大学团队实施对网络文学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搜集与整理,从“源”与“流”的纵向疏瀹,到“史”与“论”的横向普查,从传统媒体文本到数字传媒信息,从海外、境外资料到国内相关文献,将网络文学术语概念、站点写手、作品文类、语言表达、文学事件、相关成果等,做了全面的查证、辑录、整饬和厘清。这项系统性工程为此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史源、史实、史料和史识的重要意义。2014年该项目以《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网络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和“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及系列论文完成结题,被评为优秀成果。其中,《网络文学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分11个大类,收录网络文学词条1177条。《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把1991年以来汉语网络文学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逐日、逐月、逐年地进行搜集、清理和记录,保存了迄今为止网络文学最为完备而原真的第一手资料。《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收录了重要网络文学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硕博论文、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学术著作和出版作品以及名作家博客文章的目录,而将原文存放于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后来出版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网络文学100丛书》,⑧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文学资源数据库。另外,邵燕君领衔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自2015年起推出网络文学年度作品榜,也被称为“学院榜”,在参照各主要文学网站榜单和粉丝圈口碑的基础上,筛选佳作,广有影响。2018年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在三联书店出版,以“学术粉”姿态打破文化与次元之壁,具有资源与启蒙的双重价值。同年出版的《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夏烈著,花城出版社,2018年),记录了网文评论家与网络作家的交往活动,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网络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和局限首先表现为专业批评队伍不足,力量单薄。网络文学批评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作协系统,相较于网络创作力量和庞大的原创作品体量,评论人员的数量还很有限,远远赶不上行业发展需要。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时下能持续在该领域前沿发声的累计不过二三十人,以至于在各种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见到的总是老面孔。其二是批评者的“入场”之困。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相比,从事网络文学批评要面临两大难题:技术鸿沟和阅读压力。前者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这对那些“网络移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后者则要求有一定的网络作品阅读量,而网上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特别是网络小说,一个作品动辄上百万、几百万字,读起来需要好眼力,也需要大把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其三是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缺失。系统的网络文学批评刚刚起步,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要使网络文学批评既保持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又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就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建立。正如有文章指出的:“十多年来,批评家对于网络文学的常见态度是婉转回避。时至今日,学界仍然对大量发表于网络,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式、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明显存在差异的文学作品等而视之,笼统评价。例如,或采取两分法解释网络文学现象:‘文学只有好与不好之分,没有网络与传统之分’;或强调网络文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只是发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区分作品优劣的手段’;或因其具有商业特性而放弃对其做出深刻的价值判断:‘网络上追求的是点击率,点击率却与文学品质无关’等等。”⑨这些现象说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四是批评观念与持论思路的陈旧。我们知道,最具批评活力的是网络在线批评,但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因而,在媒介变迁、文学转场的语境中,迫切需要批评观念的转型。如专家所言:“思想观念方面,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泛娱乐化是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现实;在研究重心上,要实现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转移;在理论资源上,要减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积极借鉴‘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资源,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⑩
①欧阳婷:《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梳理》,《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②所列三年的数据参见欧阳友权主编:《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第148页;《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7)》,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163页;2018年的数据为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调研所得,拟载入《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9)》,该年鉴将由新华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③贺绍俊:《媒体时代的文学和中国社会的媒体》,《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23日。
④杜国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⑤网络用户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1999年11月首次发布,以后每半年发布1次,上半年数据截止时间是6月30日,下半年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截至2018年8月20日共发布了42次。网络文学用户信息从2009年第25次统计报告时开始有了统计数据发布,截至2018年8月已发布网络文学信息19次。
⑥欧阳友权:《网络文学:驰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蓝海》,《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7日。
⑦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怀化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
⑧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网络文学100丛书》(欧阳友权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一套7本,分别是: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论100》、禹建湘《网络文学关键词100》、纪海龙《网络文学网站100》、聂庆璞《网络写手名家100》、欧阳文风《网络文学大事件100》、聂茂《名作家博客100》等。
⑨潘桂林:《学院派新媒介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⑩党圣元:《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与理论突围》,《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沙 410083;张伟颀,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3
标题注释: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ZDA193)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