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四川省散文学会主办的散文作家盛红新书《芳踪集》分享沙龙在成都市锦江河畔举行。活动名家聚焦,跨界融合,邀请到四川省乡村振兴联合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朱丹枫,四川省作协荣誉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马平,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文化学者、成都日报编辑蒋蓝等近30人参加。

598196d6-4d47-4efe-820a-ca2ff51ac72b.jpg

分享环节分为大家论书、众人听书、专家评书、儒商看书以及作者创作心得回顾。

省工商联原副主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专家谢光大阐释了《芳踪集》成书的必然,以及诚如蒋蓝序言中所说,该书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的秘密探寻,同时也探寻出一条自然人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芳踪”。

马平从盛红的身份、职业、志趣切入,认为其从新闻人到作家,是一次自然过度。并就此用他一贯幽默的语言对新闻和文学写作不同的“真实”要求与跨度空间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同时对作者未来的写作委婉提出“三从”原则,从紧、从严、从肃。从紧,手要紧,不紧就稀松;嘴要严,不严就零碎;姿要肃,不肃就委顿。

蒋蓝为本书作序,他对作者盛红作品的创作特点、写作风格以及语言机巧等多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他特别例举了多位中外作家在散文创作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游记体创作中的创新,并肯定《芳踪集》已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并建议大家多向宽阔、广袤的自然发展,大自然是写作取之不尽的富矿。蒋蓝特别强调作者结集出版,一定要握紧拳头,集中一个主题,切忌多题材的积木式组合。蒋蓝也对成都散文作家中女性居多的现象提出了思考。

619f81a3-d5e9-4abc-8c35-fe9e760bd2f9.jpg

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郎德辉以评论家的视角对《芳踪集》作了点评。他说,《芳草集》打开了新时期散文写作的窗口,作者在散文文本和创作方法上的探索和创新值得肯定。尤其作者把个人的叙事转换成主流叙事,给读者呈现了新时期多元化文化和多样化生活的真实而精彩的画卷,其对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运用和表达流畅而颇富文学感染力。

省工商联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陈建从与盛红相识到多年工作合作的角度,回到读《芳踪集》一书的所想所感,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作者写作的多面性。中国作协会员、历任多届四川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的罗亮齐用“散打”语言分享了对作者无论人品还是文品的认同。 

在分享活动尾声,朱丹枫总结道:盛红人生中多种职业经历与身份转换,是作品视野开阔的成功所在。他说,盛红的作品做到了小切口大视角,规避了那些“见花就流泪,见鸟就惊心,见海就宽阔”的个人情绪写作,而把主题升华、拓展、延伸到宏大的高度,实属难能可贵。新闻靠时效赢取读者,文学则靠细节打动人,作品《芳踪集》是新闻和文学的融合创新。而其中对商界的涉猎,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现状和企业家内心的剖析,人物写作的深度投影,不仅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挖掘的贡献,也是文学和商业巧妙融合的一种符合时代阅读的全新尝试。反之,他对作品存在的不足也委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