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11月16日上午,“‘谁’在创造新大众文艺”——第三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举办。本场论坛是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由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承办。张燕玲、岳雯、陈汉萍、马兵、张晓琴、刘大先等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论坛,并就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北京文艺评论》主编季亚娅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联袂担纲论坛主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全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提高,“新大众文艺”迅速破圈,凭借直击现实的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元的传播渠道深入人心,塑造出新时代的新鲜文艺形态。文艺大众化的新浪潮令人动容,也引发我们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今日的繁荣景象?是“谁”在创造新大众文艺?新媒体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人民大众如何葆有又如何传达自己的情思与诗心?本场论坛旨在对“新大众文艺”进行深入研讨,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首先祝贺《北京文艺评论》创刊一周年,并肯定《北京文艺评论》是最早关注新大众文艺的文论期刊之一。她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新”之根本在于人民大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并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进而改变和塑造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和精神状态。同时,她强调,学术期刊的创办既要参与引领时代思想文化命题的勇气,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评论,更要构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决心。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剖析了“大众”概念的复杂性与流动性。她指出,“大众”的定义因领域而异:在文学界中,它是扎根生活的底层力量写照;在影视界里,它与流量共筑传播热潮;在网络文学中,它是数字原住民的鲜活代言。她进而提炼出“大众”的共同特征:“人设化与人物化的合拢”,即他们是虚拟欲望符号与现实主义人物特质的混合体。更进一步,她指出这类主体方生方灭的短暂性,如烟花般产生巨大影响又迅速消失,期待“新大众文艺”能够凝结出真正植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元素。
《新华文摘》文艺评论主持、编审陈汉萍的发言直指“谁在创造”的核心。她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可能的作者”,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就是“大众写、写大众、大众享用”。她特别强调,不能将新大众文艺狭隘化,创作主体是双向的:一方面包括保安、保洁员等素人作者,另一方面也涵盖专业作家的大众化。她认为无名的大众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在无数无名作者的参与下,新大众文艺必将涌现出能够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
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借鉴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的核心观点指出: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便越精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释构成新大众文艺动态创作共同体的两股力量——站在舞台中央前沿兴趣的创造者,以及活跃的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两者之间角色的转换和流动,究竟“谁”才是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通过丰富案例拓宽了对新大众文艺形态的理解。她反对将新大众文艺狭隘地等同于底层写作,并将之定义为“一种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一种文艺存在的形态”。她越出文学作品内部,以敦煌乐舞演出、孟京辉话剧为例,说明其打破了传统观演关系,更加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同时她也指出,新大众文艺无法脱离市场的强力参与。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从经济与生活化美学的双重维度对论坛主题进行阐释。他认为,新大众文艺的主体是充满生机的融合化存在,其积极价值与探讨空间显著。在经济层面上,新消费主义让消费回归本真;在生活化美学上,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促成了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这既是对时代主体生命力的尊重,更是主动捕捉时代脉搏、彰显研究价值的积极作为,以及对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热忱与期许。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指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当下文艺领域极具深意的现象。“大众”作为创作主体从未缺席,从早年的打工文学到如今的素人写作,保洁、保安、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用文字记录生活,让平凡人生的感悟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作品扎根于现实,自带质朴而真挚的力量。
河北作协文学院副院长金赫楠从用户体验视角切入,指出新大众文艺中“作者执念”已逐渐消解。新大众文艺多以抖音视频、短剧、播客等形式嵌入日常生活,用户更关注自身体验而非创作者身份。她提到传统与新大众文艺无绝对分野,专业从业者需思考自身价值定位。新大众文艺的核心标准是用户体验,能引发共鸣、留住用户的内容即为优质作品,其强大之处在于让人人参与共创,真正贴近生活。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丹丹通过梳理中国百年新文学,认为每当发生文化转型和思想危机的时候,大众就会不断被提及,不断被讨论,不断被塑造。他强调,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以及时代中各群体、各阶层的共识;核心并非纠结文艺形式,而是重新理解大众、安置大众,让大众真正拥有主体意识,进而观察大众如何自我表述。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认为,数字技术的更新正影响着“新大众文艺”的生产与传播,通过借助媒介学家尼尔·波兹曼的理论,认为新技术会重塑思维符号与社群形态,数字技术已让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发生全方位变革。如今,“新大众文艺”的传播既承载着延安以来的历史能量,也暗含构建自主文化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诉求。
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分享了作为传统文学秩序下写作者的观察与思考。他指出,新大众文艺重身份经验与短期共情,作者需敞开自我获取关注。精品文学更强调创作的持续性与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新大众文艺聚焦生活化美学与经验的多样性。他认为新大众文艺让文学重返公共生活,专业写作者与素人写作者可良性互动、互补经验,同时预判未来将走向虚拟社会与人机共生的文艺新形态。
杨庆祥对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不能将新大众文艺简单等同于左翼传统、底层文学,而应该置于1990年代以来的“短历史语境”中来审视。他指出了三个关键因素:一是19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普及为文艺创作储备了海量的潜在作者与读者;二是2000年以来大众媒体从论坛到短视频的“下沉”推动了创作;三是中国从“经济国家”向“文化国家”的转型中,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却未能进入中产序列的年轻人,其生活经验与精神状况通过创作爆发,形成了强大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他将这种分散、海量的创作生态比喻为“文化的游击战”,认为其呈现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李静、李壮、刘诗宇、王玉玊、韩欣桐等学者、专家共同参会,并先后发言。与会嘉宾对《北京文艺评论》创刊一周年表示祝贺,并就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