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网络作家扎根时代生活,体悟‘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和辉煌成就,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情书写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心灵图景。在葆有鲜明‘网感’的同时,自觉追求精湛的艺术质感、鲜活的生活质感,以文学之笔,描绘时代万千气象,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让‘中国’二字成为照亮网络文学浩瀚世界的精神灯塔。”近日,在福建泉州举办的以“大时代、大视野、大文学——文明新形态中的网络文学”为主题的2025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宏森如是寄语网络作家,引发与会网络作家、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并展开一场关于网络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构、新媒介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产业实践与国际传播等话题的深入研讨。

中国网络文学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阔步迈进

作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之一,如今的中国网络文学早已褪去昔日的“小众”标签,成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萧鼎以《大时代 大视野 大文学》为题,回顾了网络文学从“野生的创作”到如今拥有5.75亿用户、年营收超440亿元、年度新增作品200万部的惊人成就。正如萧鼎所说,如今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构建起一条涵盖创作、出版、IP改编、海外传播的完整生态链,成为文化产业中极具活力的“增长极”。萧鼎表示,新时代的网络作家应勇于跳出既往类型写作的“舒适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实与未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他举例,近年来,许多福建网络作家将非遗、“国风”元素融入创作,如德化白瓷的烧制技艺、永春篾香的制作流程、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等,让这些文化符号在网络文学中“活”了起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网络文学迅速迭代升级,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阔步迈进,同时也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诸多挑战。网络作家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开拓创新?网络作家杀虫队队员以作品《十日终焉》为例,分享了其从资深游戏玩家视角进行的叙事创新。他将游戏叙事中“摄像机架在主角肩膀上”的沉浸感、多角色多线叙事的拼图式结构引入网络文学,甚至大胆尝试连续二十万字不着墨主角的群像描写,成功激发了读者如“玩家”般参与剧情拼凑的热情。他提出,读者对“新鲜感”的永恒追求,是驱动网络文学在叙事结构上不断突破的动力。

面对AIGC技术发展的浪潮,网络作家丛林狼表示,AI写作、AI绘画、AI音乐、AI动画等正冲击着网络文学的表达方式,以往一分钟动画特效可能需要十几万元成本,而今几千元就能解决,短剧、漫剧顺势而生,也给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比如,2025年由网文改编的短剧占比超45%,能为原著带来300%以上的阅读增长量。丛林狼认为,网络作家深谙“逆袭”“反转”等剧情写作的“爆点”,往往也最懂自身IP的核心魅力,且具备与短剧高度契合的节奏把控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网文+短剧”的双栖创作中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网络作家墨书白则从创作本体层面,探讨了AI时代故事构建的“道”与“术”。她认为,故事的本质是人类对“如何度过一生”的价值探讨,具有“共情”与“幻想”两大根本属性。当下的网络作家要深入体验时代与社会生活,在创作中进行真诚的价值探讨,提升故事的“深度”。同时,为适应全产业链IP开发,作家也需提升故事的“广度”,在人物设定和作品结构上进行综合化、技术化的整合,使作品能更好地转化为影视、游戏等多种形态。

关于网络文学中的“她力量”,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贾丽艳表示,如今女性作家已占网络作家群体的六成,她们以细腻的语言、复杂的情感刻画和不断的类型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叙事。在IP转化领域,女性视角作品已成为“她题材”影视剧的重要内容源头,推动了“她经济”的崛起。无数学生、母亲和各行各业的女性踊跃投身网文创作,塑造出众多自立、自强、智慧、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生动反映中国女性的情感志趣与生活追求,其影响已不限于文学范畴,同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想观念。

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与经典化路径

在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方面,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表示,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发展具有三大核心范式,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从这三个维度深入展开:一是交互叙事与用户共创范式,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共创者。二是跨媒介叙事与IP衍生范式,网络文学作为源头,通过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媒介形成互补性叙事,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三是算法推荐范式,数据和算法反向影响创作方向,但值得警惕的是,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茧房”和同质化的风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紧扣“原创性领先”这一命题,回顾了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十年的历程。她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竞争力根源在于其原创的“起点模式”生产机制即“VIP付费阅读—职业作家体系建立—读者反馈”,它激发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创作生产力”,形成了基于“书友经济”的大规模文学生产。邵燕君特别分析了起点国际从培养译者转向培养海外原创作者的策略性转变,认为这标志着网文出海从“产品输出”“模式输出”进入了更高维度的“技术(套路)输出”阶段。她表示,必须不断保护并激发原创性土壤,网络文学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领先地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认为,新时代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核心在于确立其自身新的文学性标准,不能简单套用纸媒文学的审美尺度。她表示,经典化过程必须尊重网络文学读者对于“好看”的朴素追求,信任大众的审美判断力,并将经典化视为引导行业发展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促进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关于助力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分享了浙江作为网络文学重镇的经验,即通过推出“网络文学引导工程”、举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创建“网络文学IP直通车”等多种举措,系统性地在创作引导、国际传播与IP转化上精耕细作,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生态。

在网文“出海”方面,晋江文学城副总裁胡慧娟从平台方的实践出发,阐述了网络文学全球传播的路径。她提出要“修炼内在”(培育好故事、提升翻译质量)、“借好外力”(加强市场调研、推动多形态转化),同时坚持市场化输出策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文明互鉴。

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也分享了平台经验,比如推出掌阅国际版App、海外短剧平台App,同时还自主研发了协作式翻译平台和工具,不断提高网文、短剧、漫画等内容的翻译速度和质量。马艳霞表示,平台助推网文“出海”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技术深度融合,即AI不仅用于翻译,更将用于创作辅助、个性化生成和用户体验优化;IP全球运营,将在中国和海外同时受到欢迎的顶级IP,进行动漫、影视、游戏的全球同步开发,实现从“故事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跨越;期待出现更多以全球视角书写、能被全人类共同欣赏的故事,让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