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91篇,分为18个专题,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着重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强文艺的国际影响力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书中收录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28日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其中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际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重要论述为文艺的繁荣兴盛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文艺和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站在新的时代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对文艺和文艺工作进行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阐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文艺战线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的全新概括。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更呼唤精神力量的同步提升。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动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艺作为文化极为生动而活跃的载体,是展现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文艺不仅能够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更承担着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灵魂的重任。

其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斗争形势要求必须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他进一步强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战略围堵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随着国门越开越大,中外人员往来交流日益便利频繁,特别是互联网带来外来信息爆炸式增长和快速传播,各种外国的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涌入我国。这些东西良莠不齐,甚至不少信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我们精心炮制的“迷魂汤”“离心散”,它们以各种包装作掩护,迷惑性、欺骗性极强。文艺工作者如果对这些外来信息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显微镜”“照妖镜”加以辨别,思想上很容易会被带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把文艺工作深深地嵌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再次,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各种社会思潮更加活跃激荡,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加丰富多彩。我们需要在实践创造中不断进行文艺创造,在历史进步中不断推动文艺繁荣,催生更多反映时代气象、凝聚社会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为了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艺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繁荣发展,进而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精神需要,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全书首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高度一致,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在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

首先,文艺是为了人民。文艺创作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站稳文艺的人民立场,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不变质、不迷航的定盘星。坚守人民立场,要求文艺工作者做人民的学生,自觉地将身心沉到生活深处,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体悟人民的伟大实践,不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与此同时,文艺创作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我们的文学艺术既然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那么,评判文艺作品价值高低、成效好坏的最终标准,在于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能为人民所理解和喜爱。在网络空间中,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比较容易形成大的流量;但是,不是所有有流量的作品都是人民喜爱的作品,有些作品只是通过炒作来获取关注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畅通传播渠道,使真正优秀的作品更广泛地抵达读者和观众。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工作者走到文学现场,并且利用新媒介分享文学的故事,不断深化与读者的互动。

其次,文艺要表现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将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讴歌的主角。文艺创作要始终聚焦人民,生动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的火热生活和奋斗精神。镜头要对准普通劳动者,笔触要描绘平凡奋斗者,深刻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理想追求和心灵世界。同时,歌颂人民并不意味着回避矛盾、粉饰现实,也要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艰辛,通过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要表现人民,就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脚丈量大地,用眼发现真善美,用心感悟真情,用情提炼升华,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民史诗。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生活不是生活吗?我就在生活之中。”的确,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生活,都是人民生活的具体个案。有时候,文学创作往往就从具体的生活出发,进而抵达更加广阔的疆域。但是,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写个人的生活,而是要书写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作家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寻找素材和灵感,才能更好地表现人民。

再次,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造的热情和能力空前提高,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大众文艺现象。例如,西海固作家群的崛起,是人民自我书写的生动典范。在广东东莞,素人写作群体十分活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莞文学现象”。而在数字时代,更为壮观的是广大网民通过新工具、新手段进行的文艺创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网络文艺景观。这些源自民间的、自发的、充满生命力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文艺生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我们搭建更多元便捷的展示平台,让每一个有创作意愿的普通人都能拥有绽放才华的机会。

不断增强文艺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强调,“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此进行了重申和强调。我们正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那么,应该如何不断提升文艺的影响力呢?

有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诗经楚辞的浪漫写实,到汉赋唐诗的雄浑气象,再到宋词元曲的典雅意境,以及明清小说、民间文艺的鲜活生动,传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是当下文艺创作的丰厚滋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个“植根”并非简单的复古或符号堆砌,而是要对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传统神话成功进行了现代诠释,舞剧《只此青绿》诗意再现了宋代美学,游戏《黑神话:悟空》完美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游戏语境的跨时空对话。这生动表明,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些文艺作品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触动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并以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为世界文化园地增添绚丽的东方色彩。

不断增强文艺原创力。文艺精品的诞生,核心驱动力在于强大的原创能力。缺乏原创性的同质化作品极易被淹没,唯有那些在思想深度、艺术创造、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的原创精品,才能脱颖而出,发挥应有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三体》以文学、电视剧、动画、漫画、广播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风靡海内外,在全球范围开启了持续近10年的现象级传播。《三体》成功的国际传播,源于作家刘慈欣超强的颠覆性思维能力、跨域整合能力、底层逻辑构建能力。他以硬核科学为基,重构了科幻的宇宙逻辑与人文深度,打破了传统科幻的叙事框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原始创造。这启示我们,要勇于进行艺术的探索,不断突破既有的框架和窠臼。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那些潜心创作、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从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提升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思想阐释力、故事吸引力、价值感召力的有机统一体。古今中外一切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都是文化上的强国。政治强大了,经济强大了,军事强大了,但是文化没有国际感召力,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强国。只有文化上真正强大了,才能潜移默化感召、影响和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进步,才能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盛唐不仅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强大,而且文化软实力独步天下,表现为文化成就的集束爆发、各个文艺门类高峰连绵不绝、名师大家群星闪耀、文化交流开放盛况空前。离开了文化,盛唐就称不上盛唐。今天,我们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艺产品走向世界。提升文艺国际影响力,关键在于找到能够跨越文化障碍、引发人类共同情感共鸣的“对话”方式。唯有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异彩,真正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