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蒋子玥:忧天者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 时间:2024-01-23

四千年前的某个夜晚,他在火炉旁战栗着。这时是盛夏,房间里并不冷,但似乎总有一丝恐惧而焦虑的风,萦绕在他的心间。旁边“晓之者”担忧的眼神映入他的眼帘,他再次回想起了那可怖的场景:天哗啦啦地变色,灰色的天空被染成血红,四周燃起大火,天空掉下巨大的石块,地上出现如鬼行走后留下的裂纹……雄伟辉煌的王宫轰然倒塌,四周咔啦咔啦的碎裂声震耳欲聋……他险些被一块巨石砸中,踉踉跄跄,他逃回到这里。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地,积块耳。充塞四墟,无处无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晓之者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安慰道。杞人心中信服——他实在挑不出毛病,从这些信誓旦旦、天衣无缝的话中。于是他“舍然大喜”。心中仿佛有什么东西放下了,松开了。可是,望着晓之者远去的背影,他再问自己,依旧没有明白:天与地无坚不摧、充塞四墟,但几天前的天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四周无数的尘埃颗粒还在飞舞着,杞人没有找到答案。

我闭目。四千年前,杞国都城遭遇了一场天灾,陨石的降落,地面的凹陷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华夏族惊慌失措、溃散如蚁。都城王宫中燃起大火,宫娥奴仆四处逃窜,四处死伤无数。《左传》厚重的书页对这次天变有详细的记载。杞人的忧虑似乎荒诞不经,他的问题,直到如今还被当做嘲讽之言而已。当初华夏儿女不知天文,不识地理,将天变、地变甚至流星都视作鬼神,将天地比作“积气”和“积块”,虽然毫无根据。想到这里,我为杞人痛苦,也为那时只能膜拜鬼神的人们痛苦,因为他们无从得知天灾的根本。面对这些灾难,想必那时的人们,必定是痛苦的:只能徒然地望着昏沉黑暗的天空,那里,云遮住了星星,遮住了一切光。

我不由得长叹一声,翻开了下一页,却看见书页中,有什么在隐隐发光,吸引着我。

时光飞逝,到了两千年前的汉代,他坐在书案前,举目望向广阔的夜空,都城的万家灯火在夜空下闪烁。远方的旗帜,在猎猎地招手。他看见了都城的更远处,模糊的远山——这是夜晚,但他的心如同拨云见日,有些什么东西在心里坚定起来——他不会再相信鬼神之语,他相信无论是天变还是地变,都可以及时探知,于是他开始研究文章之外的奇技。

不知是两千年前的某日,那个坚定的身影点着孤灯,背负着华夏族的信念与渴望,再次看向天空:他毫无征兆地想到了他,那个离他两千年的他,那个担忧天地崩坠的人,那个杞国人。他在那次永恒的谈话之后,就从历史长河消失不见。有什么在迸发出星光,有什么在暗夜中闪耀——他的思考为他提供了灵感,他的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念想——在人们谈笑杞人不切实际的担忧时,有人发现杞人的话中带着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他的名字叫张衡,汉朝人,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准确提示地震的方位,被称为“地动仪之祖”。

张衡,杞人!这两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闪烁。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是对于现实的叩问,是坚持不懈的思考。杞人问天地,未得答案;张衡忧华夏,名留古今。没有杞人的忧虑,就没有张衡的实践;没有张衡的研究,杞人的忧虑也毫无用处。历史证明,看似荒诞的忧虑,和实践探索撞击在一起,竟然碰撞出剧烈的火花!古人的忧虑在当时看来是庸人自扰,但却为后人点拨了方向。

我抬起头,看见头顶上有两颗明星,闪烁在天幕之上。抬眼向身后望,有无数星辰在闪耀。前方夜空边缘,还隐隐有一些光,我耳边也掠过历史的风声,眼前划过前人的目光。探索永不停止,忧虑与思考引领我们走向出口,找到那把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他们勇敢地发问,勇敢地探索,在星辰微弱却又坚定的光芒中,终会寻找到宝藏。我们亦是如此。

合上书,那一对相隔两千年的身影,闪烁着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