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全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谈《向往》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9-01-3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2018年12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共同主办,全国40余名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就长篇报告文学《向往》作了主旨发言。专家高度评价德阳罗江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称《向往》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娓娓动听的百姓故事讲述“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必要性、以及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文学表达,是中国现阶段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振兴长卷中的一个缩影。《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四川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做了长篇报道。本报今日予以选发,以飨读者。

向往.jpg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


    今天推出的这部作品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向往》。他的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具有长期的一线采访的写作实践,是在积累了上百万字的素材的基础上凝聚成的纪实作品。

    脱贫攻坚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现在这个工作正处在关键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各地都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涌现出众多的时代楷模,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奇迹,非常值得我们作家们去认真的书写,应该说四川作家走在了前面,四川作协的组织工作走在了前面。今天的这部作品就是他们推出的新作当中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今天的研讨会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当中,要更加奋勇前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精品力作。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


    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它是完全把那种大的宏观的线索性的结构打破,从一个一个人入手。这本书的开头从浙江安吉写起,后来发现这只是一个引子,原来从安吉到罗江有某种联系,其实就是要从中国美丽乡村推进到中国美丽幸福家园这样的建设目标。

    现在罗江正在建中国美丽幸福家园,可以说这部报告文学把建设中的人物都写活了。这个报告文学特别有价值的特色是它有热气,可以说,中国人民寻找幸福的答案都写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书中涉及到好多人,包括开厂的劳模,本土出身的科技、管理人才、果农,还有老匠人,尤其是多种手艺集一身的老匠人,等等。这部报告文学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细节鲜活繁多,《向往》里每个人物的细节都抓得很实很真,这需要下巨大的工夫,得和这些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才能捕捉到这些事实。

    两位作者在这些地方深入生活那么长时间,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罗江的内部去了。书中写到的残疾人、种青花椒的、养猪的母女、种粮大户、八零后小伙,等等,有些细节写得非常具有感染力。比如有一个移民过来的常嫂,做豆腐、做凉粉;养鱼的、养鸡的,还有农村歌手,这么丰富的人物放在这本书里,让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罗江,一个活生生的中国美丽幸福家园,呈现的这些细节里面,这是这部报告文学的独特的意义。整个四川有125万精准脱贫对象,罗江是其中一个很生动的代表。通过这部书把罗江这个地方的“出入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愿景,通过一个一个人物——甚至很多都是小人物甚至曾是最穷的底层人物——在生活底细上展示出来,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方案实施的过程,看到了走向全面脱困脱贫变化的实际和在百姓生活中带着热气的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


    刘裕国的创作我很熟悉,他所有发表的报告文学、小说,包括报纸上的文章我都在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琢磨。他是很勤奋的作家,一手新闻,一手文学,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新闻容易打磨掉文学的锐气,文学又会让新闻懒惰,这两者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这方面,刘裕国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这跟他的性格有关系,首先他有责任心、有理想、有情怀,他有热情、有温度、有气度,还有,他能吃苦、勤奋、宵衣旰食、夙夜在公。他在报告文学领域有很独特的贡献,去年的《通江水暖》,今年的《向往》,都是他用脚步丈量,用手来书写,用心来歌唱的作品。

刘裕国创作的作品里,背景非常丰厚,人物非常扎实,每个人物不仅仅是从贫困到脱贫这样一个故事,更让故事丰满的是每一个人物背后他的命运,他所在的地域,他所在的这个时代和他背后丰富的四川风土民情,这些非常有趣的故事烘托了整个罗江脱贫攻坚的文学长卷。刘裕国也反复说,他每次去罗江都有收获、有惊喜。《向往》如实记录了罗江,其实我觉得这里出现的每个人物不仅仅是罗江脱贫的一个群像,更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一个缩影。

    刘裕国在书里面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他说中国梦其实就是亿万个中国人的圆梦之旅。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人的梦想构筑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我很熟悉四川的文化,所以读起《向往》非常亲切,我觉得这部作品非常好看,语言也非常生动,有一些四川的方言也夹杂在里面,普通话里夹杂着很多四川民俗和方言,非常有趣,契合了时代的精神,也回应了人民关切。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刘裕国多年在四川搞新闻工作,非常的深入社会生活。此前他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我看过,写得很有现实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很生动,像由他最早推出的北川县兰辉事迹的作品等。他是一个深入了解社会,非常接地气的作家。为了写这部《向往》(与何竞合作),他曾到六十多个点采访过一百三十多人,这自然会构成成功写作的基础。这部作品很有烟火气息,很有生活质感,就得益于这样深入的采访。看这样的写实作品,就像看农村风俗人物画一样,农村的发展情况被作者写得真实,活灵活现。我们有很多小说家也声称在写社会生活,可是他们总是将自己圈养在很小的环境中,很少与社会生活接触,成了井底之蛙。他会编故事,但是他写不出鲜活的社会生活来。即使有点社会现象描画理解,也是像井底之蛙眼中碗口大的天。生活是需要深入的,生活是需要走进才能够了解感受。光会编故事,也许会传奇好看,但不会有质感的效果。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它主要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但是它在一个个日常生活中写出了人的复杂曲折经历,写出了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变化。而在这些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及人物命运改变中,蕴含着社会历史的复杂丰富内容。我觉得《向往》这部报告文学,就用大量活的,真实的基层人物生活环境状态的变化情形,写出了人们在精神上,在生活生产方式上的巨大多样改变。在党委、政府顺应民意,提出中国幸福家园建设之后,人们的理想目标变了。大家脚踏实地的做工作,种花椒、规模经营土地、种粮、养猪、养鸡、办旅游、挖掘文化资源……所以很多人,很多地方,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个崭新的现实生活局面,和谐的,生机勃勃的,逐步的脱贫致富的现象。这个作品写的东西都是实打实的,让我们像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农村一样。随意翻开作品,都是一个精短完整的章节(作为长篇作品,结构上还有待更好的设计)。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总有生活的变化内容,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脱贫,看到的是实实在在命运的改变。从这种丰富多样的变化当中看到了时代的精神;看到了我们从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来精准扶贫,脱贫致富这种战略巨大深入展开的作用,看到我们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看到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气象。今天的农民也不是过去的农民了,他们面对的也许还是种粮、养鱼,养鸡,养这个养那个,种果树,可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却在一种完全新颖的理念和管理经营方式中运行着。这些很新的科技手段,新的经营理念,新的营销战略,开发了他们的智慧,也将他们引上了一个新天地、新时代。习总书记所说的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正落到实处、干到实处,非常有成效。刘裕国、何竞两位作者,在注重实际观察了解中走向真实的文学表现,值得倡导与肯定。这种着眼国家战略和人民群众生活上的文学选择及其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是值得如今很多的作家借鉴学习的。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李朝全


    刘裕国是一名资深的新闻记者。去年,刘裕国同郑赤鹰合作,创作出版了大巴山扶贫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今年,他又跟何竞合作,推出了一部4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向往》。可见他对脱贫扶贫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极大热情。

    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特色或亮点体现在主题的重大性上。脱贫致富,共同小康,这是一个时代性的、现实性的主题,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主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最大的主题。同时,摆脱贫困,向往小康富足,向往美好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人性之常,因此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第二个特色是倾情书写新农村、新事物、新故事,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四川罗江的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脱贫奔小康,他们有各自的办法、各自的路子,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在政策的引领下,有的种贵妃枣种水果、种花椒蔬菜,有的养猪、养鸡、养鱼,有的学厨艺当大厨,有的开理发店,还有一些种粮大户,搞起了粮食种植托拉斯,村里出现了乡贤,组建起了嫂子歌舞团,农村出现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都是当下乡村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鲜、新颖的事物。包括描写农民身份的转变,从农民到居民,讲究依靠科技、创意致富的新农民,都在作者的笔下有所展现和体现。

    第三个特色,这部作品不仅描写农民乡亲物质上的脱贫,更是注重描写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精神脱贫,反映他们在文化生活上的逐渐走向小康和富足。这部作品分成上篇和下篇,上篇重点写物质的脱贫,下篇重点写在物质上摆脱贫困之后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呈现出的新变化、新风貌、新风尚。作品的这种构思和立意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作者笔下的这些农民忙得四脚朝天,赚得盆满钵满,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四川的老百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他们做的是山上果子梦,山下稻子梦,是富家幸福的美梦,而且,他们的梦想正在不断地变成现实。作品写出了这些渐变的过程,也写出了这些农民的精神,或者说写出了当代四川人的一种精神。

    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剪裁还不够精当,叙事失之琐碎、平实,感染力和可读性尚有待加强。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


    《向往》有几个优点,第一是主题很明确,通过罗江脱贫致富的实践书写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个时代主题,是十九大以来工作的主旋律。第二,题材很集中。全书写了很多人物的故事,但全发生在罗江县,写罗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第三,作者虽然主要做新闻报道,但文学功力比较好的。如书里对大部分出场人物都做了比较生动的形象刻画,不象有些报告文学作品那样,缺少形象性,也缺少人物。

 

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


    读了《向往》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切感觉到四川作协“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的磅礴气势和丰硕成果,这个活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品牌。这部报告文学,我感觉它直面现实重大问题,视野广阔,气势恢宏,纵横捭阖,塑造了近百名人物形象,展示了令人感动的扶贫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

 

《向往》作者  刘裕国


    我始终认为,好的报告文学,应该具备“新闻的内核,文学的表达”。报告文学虽然具有新闻特质,但是,报告文学绝不是新闻的附庸和加长版,报告文学不仅要体现作者的主体思想,还要尽可能有独到的艺术表达。

    我是记者出身,当记者有一个优势,只要你肯吃苦,就能很方便地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凭借职业的敏锐,去挖掘生活中最真实、最新鲜、最生动的故事,去发现作品最佳的表现角度和叙事“切口”。

    《向往》在构思和创作中,我们忍疼割舍了大量的“工作味”浓的综合性素材,而将写作的落点对准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刻画了的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百姓故事来讲述“中国经验”。我觉得,有作家说得好,小人物的圆梦故事,承载着中国梦生动的文学表达和持久的文学魅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由普通百姓的人生之梦连缀、叠加而成的。我认为,中国梦的底色,是由亿万民众圆梦之路精彩生动的精神特质写就的;小人物的成功之梦,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希望之梦。因此,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作为作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