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村上一棵树》:书写脱贫攻坚,绽放人文异彩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编辑: 时间:2019-07-23

  《村上一棵树》是一部反映巴中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部由二十篇散文串联而成的散文集,每篇都可以单独成篇,形成一章既有细枝末叶,又有波澜壮阔的秀美之图,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细节来描写精确扶贫,聚焦这块土地上人民从精神到物质的变迁,表现出巴中人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

《村上一棵树》:书写脱贫攻坚,绽放人文异彩

  精准脱贫是一场攻坚战,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任务重,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近年来,巴中全市各地的驻村干部深入扶贫一线,整合资源、科学施策,开辟了多元化脱贫路径。作家马希荣紧紧抓住了这个倍受老百姓关注的宏大叙事,以有温度的细节,表现了谭真理、赵迪、刘智等二十位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透过该书可以看到,在巴中整个脱贫攻坚中,各级党组织和优秀驻村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想办法、出实招,将“精准”做到极致。作品中提到的每一个村都是一个小的切面,对研究新时期扶贫战略的重构、贫困地区文化与经济协作下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近些年不断有关于扶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问世,但真正能驾驭好这一题材的作品并不多。《村上一棵树》突破了报告文学的艺术难度,极富生活气息,描绘出老区人民的生存景象,也表现出生存品质和精神品质。此外,还成功地刻画了吴成勇等村民,虽着墨不多,人物形象鲜活饱满。语言方面,生动活泼、生活化,如“在秋天里,当太阳像一颗在山边磕破的土鸡蛋,一下子把阳光溜下来的时候,小田村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就到了”(《起跑线》)、“电筒的光像一个喇叭,嘴握在自己的手上,口却把远处照得明显晃晃的。”(《三千亩田园》)等,既俏皮生动,又有诗意。

  写好一部报告文学并不容易,把握不好,就成了有报告没文学,或有文学没报告,甚至完全通过虚构和想象力来讲故事。尤其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如果没有注入作家的情感与思考,没有有机地植入作家的血与肉,没有作家独特的语言特色,往往让读者感觉枯燥。《村上一棵树》既有社会意义,又不乏艺术品质,也给我们以启发:基于情感的事实的描写,基于真实的文字的打磨,照样能把扶贫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充满魅力。(马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罗伟章:我在成都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