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忆马老 | 王敦贤:壮哉马老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胡尊栊 时间:2024-03-30

111c6056e0f99751f54bb157e409d98_副本.jpg

我十四岁时便有幸认识了马老。彼时,马老正值盛年,与“老”尚不沾边。

那是1962年夏季的一个雨天,早饭后,南江县城的机关干部和南中的师生打着伞,戴着斗笠纷纷涌向川剧场。我当时在川剧团作艺徒,见这情景,便向人打听,被告知:马识途报告会,借地利之便,我便挤进前排端坐。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马老在报告会上的开场白:“下雨天留客。今天本来是要走的,半夜下起了大雨。冯俊彪同志(时任南江县委书记)要我今上午给大家讲讲《清江壮歌》,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讲讲吧”。

3c89ab13c81d789f53d87c1a67122f4.jpg

《清江壮歌》是马老以革命烈士何功伟、刘惠馨(马老的妻子)为原型,1960年动笔,196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书稿杀青后,先由《成都晚报》连载,后经《四川文学》《武汉晚报》连载,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几家省台连播,在全国,尤其是四川、湖北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是亲身经历,加之又写成了小说,马老连题纲也不用,从找女儿开始娓娓讲述起来。

整整一个上午,千余人的剧场内寂无声息,听众们为马老的讲述深深吸引,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见到马老时,已时19年后了,1981年,四川省作家协会(当时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在新繁县龙藏寺举办了为期40天的文学讲习班,我作为达县地区的学员参加了。

一天,马老到讲习班授课,坐定之后,他开口便强调:“要问我怎样走上文学之路成为作家的,我必须先讲我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马老先简要地讲了他参加革命的经历,然后,结合他自己的创作,重点讲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数十名学员听讲,马老当然不可能认识我。

与马老面对面地交谈,已是1989年年末了。那时候,我在四川文艺出版社主持、主编一套文学“处女书系”,社长杨字心认为这是一桩义举,带了编室主任曹礼尧和我到马老家中,请马老为这套书写一篇总序。马老当即欣然应允,与我们摆谈了一阵出版界的现状后,我们便告辞了。

几天后,杨字心老师通知我到马老家里去拿序言。马老交给我的是用电脑敲出来、打印在一张薄薄的公文纸上的文章。那时候用电脑写作的作家不多,对五笔字形输入法,连年轻人都视为畏途,而七十多岁的马老却在娴熟地运用了,这实在是令人惊叹!我谢过马老,把书序拿回住处细看。

这篇序写得情文并茂,题目为《雪中送炭》。先是指出了当时文学界乐于“锦上添花”的现状,继而赞扬四川文艺社出这套书是“雪中送炭”,文中还特地提到了我:“而且还有一位叫王敦贤的作家,甘心暂时放弃自己的写作,专门张罗这件事,筹措款项,到处奔走,也真算得是有心人了。”这使我深受鼓舞。

1992年,我调进了作协,其后又接任了秘书长。马老是多年的作协主席,因为工作关系,我与他的交往便多了起来。那时候作协的经费很紧张,有单位或企业给作协提供了帮助的,(如提供场地、食宿为作协开笔会,或是赞助了一笔经费。)用什么回报呢?我们便想到了马老的书法。我每次去向马老索要,只要听说是作协的事,马老从不推辞,过一两天便叫我派人去取,受赠者得到马老的书法作品,自是喜出望外。

作协工作,马老最为重视的是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植文学新苗”是他一贯的主张。他在给一位作者的回信中谈到:“有很多有希望的幼苗,很可能还埋在荆棘丛莽之中,不得出头,或者被权威覆盖,冲不上来。一定要把这些苗子找出来,一棵一棵加以培植,施以阳光雨露,使之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一千棵苗子中能有一百棵长成好材,这一百棵树木中又有十棵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繁花美果,也算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去培植一千幼苗的功夫,便不能指望有一百棵成材和十棵善材的收获,这需要极细心和耐烦的园丁的关怀和扶植。”

马老不仅在各种场合呼吁、强调,还身体力行地做了不少实事。其中,值得大书一笔的一件大事,是他与文学前辈沙汀老反复商议之后,提出了在作协设立文学院的建议。文学院的主要工作为:选拔一批确有创作才能的作者。聘请为文学院创作员,聘期两年,到期除续聘的外 ,其余自行解聘,另外再聘其他作者。作者担任文学院创作员期间,原单位停薪留职,工资和差旅费由作协付给。广大中青年作者对这项建议十分拥护,中共四川省委也立即批准,并给文学院划拨了专项经费。

事实证明,设立文学院的举措,对助力中青年作家效果很好。1993年,省作协文学院更名为巴金文学院。

马老曾多次提出辞去作协主席的职务,让年轻同志干,我们都希望他留任,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再说,那时候也确实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年届八十时,马老在当年的作协会员新春团拜会上再次诚恳地提出:我这样的年龄,已不适合再任作协主席,应该由年轻的同志担任。后来,在作协的一次主席团会上,大家认真地讨论了马老的提议,一致认为“茅盾文学奖”得主王火最合适,因为他比马老年轻八岁。把这意见面呈马老时,马老连声说好。哪知王火老师却坚辞不受。理由是:我也是老人了,主席一职,应由年轻的同志担任。无奈,马老只好继续扛着,直到九十多岁才卸下这副担子。

马老的书法,隶中有篆,自成一体,深受业内人士喜爱。他曾在四川美术馆和省博物馆举办过两次书法作品义卖,数百万元所得,悉数捐赠给四川大学新闻文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马老学养深厚,著述甚丰。2022年108岁时,尚有新作《西南联大甲骨文研究》面世。

少年负笈出夔门,游学京、沪、宁;青年寻求光明,重誓言,轻生死,以革命为职业,历经血雨腥风;壮岁投身国家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离休后仍壮心不已,潜心著述之外,栽培文学新苗,奖掖后学,使大批青年俊彦得以在文坛崭露头角。

何其精彩的人生,何其丰富的人生!

壮哉马老!


(作者王敦贤系四川南江县川剧团艺徒、演员,四川南江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四川达县地区创作办公室专业创作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院副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文学创作一级。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及第五届主席团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届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跋涉者的沉思》、《南江桃园记胜》、《心灵的跫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