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山弯弯头的笑声
来源:闵其彬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07

7月29日早上8点,当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的光线照射到那颇具古典意蕴鱼凫街的时候,我们采风团和叙永县扶贫移民局的陪同人员,在上舍客栈旁,吃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豆汤面,又开始新的一天采风活动。

今天不同的是将昨天下午的两个组合二为一,由杨雪主席带队,县扶贫移民局张局长在前驱车引路。出县城不久,汽车开始爬山路。曲折陡峭狭窄的乡村公路,蜿蜒盘旋于1000多米海拔的丹霞山脉上,水泥路仿佛连接天际,又像是一条悬浮于天地间的白练,将翠绿的山划裂开来。

11点过,我们来到两河镇太平山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平整的土地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果、药材园林,“现代农业万亩产业园”几个大字夺目耀眼地挺立于园林中,一条灰白色水渠和人行小水泥路贯穿其中,园林周围的楼房被一条小水泥公路连接起来,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煜煜生辉,好像一串明珠。

临近中午,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路面像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周围一片葱绿,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我和信周刊主任罗德会女士、信息周刊特约记者尹克敏先生在镇扶贫办副主任郑铭、村支书王方华的陪同下,顾不得小憩,急匆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任火辣辣的阳光从身上流淌,“享受”阳光的沐浴,嗅着太阳的味道,汗流浃背地去聆听已经脱贫农户的心声。

我们来到太平山6社张能国家,这是一家住在半山腰弯头的农户,砖房宽敞,整洁明亮。走进堂屋,一块横匾吸引着我们,红底上金光闪闪的“新居焕彩”四个字,好像在告诉我们住新房的舒适和安逸,那陈色略显古老的木制风车、木盆,欣慰地躺在地上,似乎正向我们历数着所见证的主人家的历史变迁与传奇故事。

门前的水泥坝子里晒满了金灿灿的包谷,王支书看到包谷就来劲了,急忙拿起木耙翻晒。今年60岁的张能国,个子大约一米五,头发花白,圆脑壳宽额头,鼻梁挺拔,两耳肥大,眼球清亮,肤色蜡黄。郑主任、王支书说明我们的来意后,张能国满脸微笑说,自己一儿一女,儿子高中毕业,在湖南打工,女儿初中毕业,出嫁了,平时自己老两口在家,已于2014年3月脱贫。以前住房很简陋,两三间土墙瓦房,东倒西歪的,很危险,镇、村干部多次跟我做工作,要我把房子拆了重新修建,当时我思想想不通,住新房哪个不想住,修新房10多万从哪里来,我没有一点积蓄,我穷没有办法,房子虽然破烂,是上辈留下来我自己维修过的,几十年都过去了,将就住算了,总比住岩洞好,没有拉账,有什么过不得的。我已是下山的太阳,人都老了,拉一屁股账,自己无法还,让娃儿还,咋个要得?我愿意住烂房子关你们政府啥子事?就是不修。郑主任和村上的王支书他们跟我做了几年工作,说我儿子一天天长大了,聪明有文化,什么都好,就是房子太差了,哪个姑娘想嫁跟你儿子,你只有一个儿子,要让他一辈子光棍一条吗?再说你的房子太危险,万一哪天倒下来后果就严重了。你家一直是贫穷,哪个不晓得,镇上村上很清楚,贫困的原因主要在思想,老是思想转不过弯,自己一辈子过穷日子不说,还要影响下辈人,没有钱我们帮你想办法,拉账不要怕,哪个修房子不拉账?我修房子不是拉了几万吗?城里的人买房靠按揭,说穿了就是给银行贷款,还不是拉账。又不是好吃懒做拉账,好吃懒做的人想拉都拉不到。他们说我们一家都是老实勤劳的人,又吃得苦,只要思想转过来就好办,以后他们帮我们想办法出主意,发展种养殖业,拉的账几年就可以还清,他们详详细细给我算了账。儿子也说,领导都那么关心我们,爸爸不要再固执了,修就修,拉了账你还不清我还就是,我不会怪你们。我终于被说通了。修房子政府补贴1万多,信用社贷了3万无息贷款,利息全部是政府支付,几个村干部跟我借了七八万,自己也跟亲戚借几万,几个月就把房子修起了,现在贷款借款全部还清了。

当问到你是如何脱贫时,张能国兴奋地笑出声说,只有靠政府帮助,自己祖祖辈辈都很穷,没想到自己50多岁脱贫了,终于可以说点大话了。我脱贫,其实很简单,就是搞养殖业,喂母猪。喂猪要有猪圈、房屋等设施,这些要不少的钱,我是老贫困户,新修房子拉了账,哪里有钱?还不是政府帮我,他们帮我规划设计,一平方米补助我300元,共22500元。政府不但出钱,还安派镇兽防员唐仕章联系我家,无偿给我的猪预防、检查,唐仕章一年要来好几次,看猪有没有问题,有什么事,我手机一打,他就赶来了,在我困难的时候,他还帮我借钱,我很感谢他呀。从养猪以来,我的猪没有病死的。第一年想到先试一下再说,我喂了10头母猪,没想到真的有效益,小猪仔轻易卖出去,赚了1万多,这是我家几十年第一次一年有这么多收入,尝到了甜头,我肯定要多喂点,现在喂了30多头,一年收入有三四万,儿子打工找几万没问题。从张能国自始至终的微笑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质朴、勤劳,更看到了他对生活的自信与满足。

骄阳的火热陪伴我们来到坐落于山弯弯头的又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住的是一下雪白宽大的楼房,比张能国的房屋阔气许多。正在土里干活的胡敏从房屋旁边笑声朗朗地走过来,当郑主任介绍完后,她说,我今年39岁,家里6个人,即公公婆婆,我两口子,两个孩子。老公杨启超37岁,这段时间农闲,在叙永打工。我三姊妹,本人排行第二,嫁到杨家快20年了。老公家当时就很穷,条件差,好些亲戚反对,我还是选择了他,嫁给他,我看中的是他本人勤劳、心好、能吃苦,是一个可以和我过日子的人。我家于2014年3月脱贫,以前住的是几间土墙瓦房,只要下雨,屋里就漏水,特别是夏天,下了大雨后,屋里就像刚被淹过一样,泥泞一片。以前吃水全靠人挑,干旱时,要走1公里多的山路到河里挑水,因路难走,往返一趟要半个多小时,前几年,政府补贴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跟我们修建了蓄水池,安了铁水管,让我家用上了自来水,现在天干雨旱都不影响,用水很方便,还不收水费。自来水啊,以前想都不敢想。

胡敏身高1.6米的样子,不胖不瘦,肤色淡黄,眼大鼻阔。她的说话和牙齿表明了她出生并生长于当地。从她一大截黑,一小截黄的头发中,明显可以看出,可能她觉得头发应与肤色协调,也或是赶时髦追求时尚,便将一头青丝黑发染成黄色,就像富裕的欧洲女人似的。她上身穿白色棉质并写有英文字母的短衫,下身穿浅绿色短裤,嘴唇丰艳,仿佛是一轮红日托起一片乌云,乌云也变美了。她的脸颊未涂胭脂,泛着自然的红晕。农村人特有的热情纯朴,似一幅甲胄笼罩在她全身。

她看看我们,笑意盈盈,眼睛里闪烁着醉人的温柔和坦率,继续对我们说,我家住在大山的弯弯里,以前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窄小陡峭的山路与外面连接,空手走起都很困难,到两河口赶场来回要五六个小时,挑起几十斤上百斤农产品去卖,回来还要挑起买的家里需要的东西,来回都要挑,太苦太累人了。赶一回场,要一天时间。要赶场,前几天就要想好要卖些什么,要买些啥子回来,赶一回场不容易,两三个月去赶一回。

胡敏说到兴处,自己一家很穷,但一直没挨过饿,饭是能吃饱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常年水果不断,肉、蛋啊想吃就吃。前两年,政府帮我们改善了住房条件,将原来的土墙瓦房修建成200多平方米一楼一底楼房,一家几口人住在宽敞舒服安全的屋子里,家具、家电几乎配齐了,自己经常在微信上跟亲戚朋友联系。

堂屋里的大电视正放动画片,两个小朋友笑呵呵地看兴正浓。

胡敏笑说,修新房,政府补助了1万多,还帮我贷了几万元的无息贷款,我自己想办法借了几万,房子花费了十六七万,现在贷款全部还请了,还有两三万借款,最多两年就可以全部还清。

谈到一家的收入,胡敏露出几颗石灰牙大笑几声说,老公农闲时到叙永打临工,一年有半年左右时间在外面,每月能挣几千块钱,一年有三四万元;政府和村上为我家调整了种植结构,把原来以种粮食为主改为现在以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里种了400多株核桃,苗子是政府无偿提供的,并无偿派人技术指导,还有一两年就投产了,核桃投产后收入有2万元左右;我喂了10多头猪,几十个鸡鸭,设施是政府给建的,我没有花一分钱,每年收入一万多两万没问题。胡敏用重重的本地口音哈哈笑说,只有这些收入,没有了。

眼睛里迸射出喜悦的光芒,那微黄的脸上也浮起幸福的微笑,感觉像中秋的月亮那么柔美,如盛夏的太阳那么热烈。

看到他们一家穿着讲究、干净的衣服,尤其是两个有些腼腆而长相姣好可爱的孩子,我们跟他们照了几张相,把他们的满脸笑容关进了相机。

午后的太阳强烈异常地照进太平山,烘烤着那片脱贫现代产业园林。几辆小车徐徐启动,我们嗅着绿叶和有机梨的芳香,穿越林荫大道返程。半天的不停奔走和如火烧一般的灼热,让我极度困倦,我瘫倒在车上恹恹欲睡,但那山弯弯头的欢笑声不断萦绕耳际,好像越来越洪亮,使我无法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