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风从故乡来》序:原生态歌手的清辞丽曲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 时间:2021-07-23

■何永康

微信图片_20210723104019.jpg

南部县的一位作家朋友,推荐给我一部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要我给写个序言,说你这些年一直在写散文,这差事你不干谁干?朋友扶掖新人其情可感,让我找不出理由推诿。

集子的作者是南部县一位小学女教师,业余从事文学写作,名叫李颖。李颖我不认识,但在报刊上也曾读到过她的诗歌、散文,依稀有一些印象。这是我第一次给不认识的作者写序。其实,不认识作者也好,只能通过读文章去认识,这样或许更客观,不会掺杂任何人际因素。当然,也就要求我必须用心地阅读书稿。这可真的就是让作者用作品说话,而我当然也就只能凭读作品与之对话。虽然我也可以像某些时间和笔墨都十分宝贵的“名家”那样作序,说点大而化之的、不着边际的、游离作品本身的且带普遍“真理”的空话,但我的确于心不忍:不忍心让虔诚的基层写作者因我的疏懒、敷衍失望,更不忍心浪费出书不易的作者几个宝贵的页码。

我开始认真读李颖的文字,在三月几个春寒料峭的夜晚。

按习惯,我先浏览了篇目。说实话,这些篇目并没给我特别的惊喜,作者写的大都是些寻常的生活经历、普通的情感表达和所见所闻的记录与思辨。凭借多年阅读经验推断,这样的题材一般来说不容易出彩,也不容易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我多少有点为作者担心。

然而,当我鼠标滑向正文,便感觉到有一股清新的风轻柔地从面前掠过。我在第一页就看到了这样的文字——“漫山的绿叶露出崭新的容颜,在阳光的爱抚下熠熠发光。翠绿的生命在叶间荡漾,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跳跃,我的心尖跟着微颤。每一片绿叶都掩饰不住她的娇羞柔软,我的心泛起柔情万千……湖面金光微漾,小鱼追着阳光搅扰了一池春水的遐想。阳光像一把筛子洒落如丝的柔情,赶走残冬的荒凉与冷漠,大地浸润在她温情的怀抱……”这是一篇写阳光的文章,通过对四季不同的阳光的感知,表达了对光照的感恩与眷恋。写得颇有文采且情绪饱满。

接下来我在《桂花》一文中,读到这样的段落:“九月像一位丰腴的少妇,迈着优雅、端庄的脚步,款款而来。微风送来她满身的体香,浑然一体的黄让她散发出成熟与魅力,举手投足间,深深拨动着人的心弦。真想与她来一次亲密的接触,从而走进她丰满的内心世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不鲜见,鲜见的是,能写得如此轻盈与曼妙。

“枯黄的草地,见证着四季的轮回,亦如人生的变迁,也为春的到来积蓄着力量。坐在草地上,享受着它的柔软。泥土的清香直击肺腑,如母亲般厚重的手抚摸着,她无私的情怀让我热爱的情愫迅速在心底蔓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幽远和舒适,是那么美妙和纯粹,激动如涟漪划过心尖。我想在草地上呐喊、狂奔、去歌唱,呐喊出内心的萌动,歌唱出生命的奇迹。”(《与春天同行》)多么活泼灵动的文字!作者在寻常的乡村景物中,发掘出了不同凡俗的诗意,还有对生活的澎湃激情。

我饶有兴趣地继续读下去,慢慢地,居然有了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也有了一种久违的诗性的触动。当我把书稿读完,感受与体会不断地叠加成一种浓重的情绪,便有了说话的冲动。

故乡赋予人的乡情与乡愁,是很多人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也是作者笔下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在李颖的这本集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收入的四十篇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在写她的故乡南部,这在别的文集中是很少见的,因为这非常冒险,冒题材单一的风险,也要冒情感表达雷同的风险,更要冒给读者带来阅读疲劳的风险。好在李颖笔下涉及的故乡题材,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真切感知,且经过了过滤与筛选。这也十分贴切于书名——《风从故乡来》。风从故乡来,故乡的风一次次吹开作者的心扉,一次次开启作者的思维,当然也就一次次调动起了作者表达的欲望。

集中笔力写故乡,我以为是作者安妥心灵的需要,抚慰倦躯的需要,宣泄情绪的需要,因为故乡是她一生的“情感依托和生命源泉”。不管是率性为之还是有意为之,体现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意志,其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文本价值——记录的价值、抒情的价值、思考的价值。当然,这一切皆是受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情感、炽热的情怀支配的,所以她才能将这一基点贯穿始终,形成一条主线和一个内核。

亲情是乡愁的载体,亲人则是故乡的代名词。作者用了大量回忆性笔墨,讲述她的亲人们的故事。其中分量最重的我以为是《忆母亲》,这应该是作者含着泪水写成的。一个农村妇女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没有怨气、怒气与戾气,而是坦然面对并努力去改变命运业已偏斜的走向,竭力活出自己应有的价值——一个集勤劳、坚韧、宽容、慈爱于一身的普通劳动女性的生命价值。

故乡其实就是家园,家园即使再偏僻再贫困,在游子心中也是曾经的乐园,总是有很多事物值得留恋与咀嚼。譬如《乡戏》《四合院》《年味》等篇,就写出作者对故乡风情风物的反刍与回甘,故乡也因此增加了历史感和立体感。

亲情乡情散文这些年不大受待见,大概是空泛、虚假、矫情之作太泛滥的缘故。而这些弊端,李颖都较好地予以规避。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不少游记和领悟人生、事业、爱情真谛的随笔,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今的散文写作,山头林立,流派纷呈,实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读了太多的“大散文”“长散文”“文化散文”“非虚构散文”以及与小说杂交的散文之后,不免会因理念繁复而莫衷一是,难辨良莠。而太多的吊书袋,太多的考据,也致使意向杂芜,枝蔓参差,审美疲劳和知识挤压常常使人产生阅读排斥。在这样的状态下,读到李颖这样的散文,便会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李颖的散文写作,沿袭了传统散文写作的路径,受传统名篇的影响痕迹一目了然。或许,她并没有刻意去思考散文写作的文本意义与风格构建,而是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顺应写作思维的惯性。因此她写得得心应手,写得朴实自然,写得单纯畅快。这恰恰在无意间形成了她的个人风格——山风一样的清新,原生态一样的朴素。

这应该是李颖的处女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业余作者,或许是受个人经历、阅读视界、写作经验、思维向度的诸多局限,她的散文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仍乐意写出上述文字为之张目、鼓气。同时,我也希望她能够在写作题材的拓展、手段的提升、思想的张力等方面再下一些功夫,写出更好的文章来。正如她自己在《后记》中说的那样,让清新之风能越吹越远,吹向人间遍地开花!

 

(何永康,作家、诗人。现任四川省南充市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四川文学奖”散文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