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文学访谈
接续周克芹的文学脉络
李明春《川乡传》写出乡土“骨血”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张杰 编辑: 时间:2023-05-12

四川是乡土文学创作重镇。上世纪80年代,简阳农民作家周克芹写出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开启了新乡土文学的先河,在全国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并于1982年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如今,由周克芹开创的四川乡土文学脉络河流仍在延续。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办公室经严格评审,公布了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名单。在入选的43部作品名单上,其中图书类,来自四川作家李明春的长篇小说《川乡传》榜上有名,备受瞩目。《川乡传》是一部以中国当下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乡土文学卓越作品,于2021年11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曾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作品,被认为是反映中国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标杆之作,近年来乡村题材小说写作中一部厚实力作。这次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让人再次看到四川乡土文学的强劲实力。

各语种外文版权已售出 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

在《川乡传》中,作者李明春以在川东基层乡村生活四十多年的命运为主线,以及曾氏家族的命运辗转,折射中国改革四十年的乡村巨变,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变迁画卷,揭示了农民曾经困惑、矛盾、挣扎、奋斗的精神史和奋斗史,是一部有思考、有温度、接地气、有特色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据四川文艺出版社介绍,目前该作品已售出包括英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俄罗斯文等7个语种的外文版权,外方出版社均为有几十年历史的当地老牌实力出版社。通过各语种版本的《川乡传》的落地出版,将把中国乡村故事带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川乡传》得到国内诸多重要文学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评价。2022年5月19日,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参与主办的“李明春《川乡传》作品研讨会”上,在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的主持下,包括《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和孟繁华、白烨、贺绍俊、胡平、孔令燕等来自全国的多位实力派文学批评家,以及本地学者、出版人等共几十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这本书进行深度研讨。

在研讨会上,施战军感慨:“李明春把自己半生的积累都放进来了,包括生活积累、文学积累。作品结实,气足,处处硬核,处处痛点,处处火花,处处出彩。”彭学明说,《川乡传》不是李明春一个人的四川乡土传,而是整个中国的乡土传,是文学的四川,文学的乡土,文学的中国。李明春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样本,为中国乡村提供了独特的文学样本。

“川乡生活清明上河图” 带人们做时间的纸面旅行

李明春长期在基层工作,有过丰富的农村工作、生活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他将自己的这些体验和思考,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在《川乡传》中给予细致而精彩的文学描述。他不急不躁地书写乡村的日常生活,在角色塑造和语言风格上表现卓著,有很高的文学性。比如在第一章的开场是举办丧礼,乡土乡情乡人描写得很有味道很真实。此外还有很多可知可感的真实的生活细节,可以说是一部“川乡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在评论家何向阳看来,《川乡传》首先是一部“时代之书”或者“时间之书”,“它把我们的目光牵引到了40多年前的转折时代。在这部书里面有很多当时的词汇,比如说生产队、粮票,这些关于老百姓的带着乡土气息的一些词汇,让我们又回到4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让我们做了一场时间的纸面旅行。这部书是一个提醒,提醒改革开放来之不易。”

在作品后记中,李明春透露自己曾数次动笔,数次放下,最终还是将20多年农村生活凝成的浓厚情结写进这部书中,体现了一位有深厚乡村经验的作家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

对话

写作要与时俱进不能成为“空中文学家”

李明春是四川渠县人,2011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风雨紫竹沟》《山盟》、小说集《大哥二哥》《老屋》等,曾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5月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李春明,听他讲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创作是农村基层的本色书写

记者:在您的文学之路上,都吸收了哪些对您影响较大的文学营养?有哪些作品深深影响过您?

李明春:作为一名50后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我开始撰写回忆录,然后不经意误入文学创作之路。此前我从未有过文学创作实践。创作之初,文学准备很不够,作品阅读少,文学理论苍白。只因青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时候,无书可读。后来有书读了又没有时间阅读工作以外的文学书籍。当时书店能买到的文学作品只有两种,鲁迅的小说和伟人的诗词,我反复阅读,深受影响。步入文学创作之后,我笨鸟先飞,恶补文学基础知识,每年阅读原著和文论上百本,十来年坚持多读多写,而今出了4部长篇、4部小说集,在20多家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30多件作品,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作家》双年度期刊奖,有两部长篇被翻译成外文出版,总算是入了门。

记者:文学评论家在研讨会上说您是“对农村特别熟悉的作家”,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李明春:说我特别熟悉农村,是因为我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履历繁杂,历任生产队监收员、夜校教员、生产队副队长、队长等。农村基层许多事我不仅是亲身经历、参与,还是决策者,我的创作基本上是本色书写。

乡土文学创作的短板在缺乏创新

记者:您文学创作的题材多集中于乡土文学,基本上以乡村和小镇为空间,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特别浓厚。这次《川乡传》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请您分享乡土文学创作实践的经验心得。

李明春:我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村,文学创作题材自然多集中于乡土文学。以我的创作实践看来,乡土文学创作的短板在缺乏创新。当年启蒙文学的开创者们留下了一大批乡土文学经典作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与之相比,今天的农村变了,再不是土墙、草房、羊肠小道,农民变了,“闰土”也上大学了,随着城市化进程,农耕文明消解,新媒体出现,带给作者的困惑远比读者更多。书写者需要执着,需要热情,更需要学习,需要思考。

记者: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学创作土壤和脉络。比如周克芹的作品深受喜爱。当下该如何书写农村生活,写出新章,您有怎样的看法和体会?

李明春:从李劼人、沙丁、艾芜到周克芹,留下了有浓郁四川特色的乡土文学经典作品,是后来者当珍惜和传承的文学财富。乡土文学走到今天,面临前无所有的挑战。尤其是怎样书写新时代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对每一位作家都是一场考验。在我看来,写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作品,要与时俱进,切记不能脱离生活、脱离读者,“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成为一个空中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