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刘龙泉:冬季问笋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 时间:2023-01-13

立冬过后,叶落飘零,万籁俱寂。而蜀南竹海,万岭耸翠,生机盎然。
  楠竹林中,时不时有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的竹农在转悠。他们一会儿看看竹竿的颜色,拍拍竹竿的硬度;一会儿仰望竹枝的稀密,竹叶的深浅;一会儿俯看竹鞭的走向,踩踩泥土的松软。在泥块松动或有裂缝,踩着顶脚或者脚踏有松软感的地方,就用锄头刨开覆盖的竹叶,沿着金黄的笋尖周围挖一个小窝,找准根部,用力一挖,一颗金色的冬笋就跃出地面。不到两个时辰,竹农就收获了满满一背篓冬笋。随之,一根根金色的冬笋,通过快递物流,运送到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成为寒冬腊月人们餐桌上的珍贵佳肴。
  仲夏时节,楠竹鞭上的部分侧芽开始萌动,进而分化为笋芽。立秋过后,笋芽逐渐膨大,弯曲向上生长。经过小阳春的快速成长,立冬时笋体肥大,笋箨金黄。小雪前后,当气温低于10℃时,竹笋蛰伏进入越冬休眠期,此时的楠竹笋就谓之冬笋。
  相传,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所以他特别孝顺。他长大成人,可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病得很厉害,非常想吃鲜笋煮羹。这时天寒地冻,哪儿有鲜嫩的竹笋呢?没办法得到鲜笋,不能满足病中母亲的愿望,孟宗就跑到竹林中抱着竹子放声大哭。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只见他泪水洒落的地方,一颗颗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孟宗喜出望外,挖了几根回家给母亲做了笋羹。母亲吃饱后病情好转,很快痊愈了。所以,冬笋也名“孟宗笋”。孟宗《哭竹生笋》也成为《二十四孝》经典故事之一。
  挖冬笋是一门技术活,没有掌握诀窍即使忙活一天也挖不了几颗。蜀南竹海民间传说竹子分公母:公竹不生笋,母竹才生笋。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根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生笋。”其实,竹为禾本科植物,像水稻、小麦一样,中空有节,雌雄同株,开花结实,是不分公母的。但是,自然界中的楠竹确实有“双开叉竹笋多”的现象。挖冬笋就要找寻“开枝低、竹枝粗,最下层竹枝双开叉”的竹子,大自然真的就有这么神奇。竹农采挖的冬笋,大多是埋藏浅,又容易找得到的。这些笋即使冬季不挖,待到春天来临时大多也会成为退笋,不但成不了材,还会耗掉养分。即使是挖到旺笋,也不影响竹林的生长。竹农常说,挖冬笋犹如给果树疏果,利于更多笋子来年成长上林。
  竹枝竹叶和泥土覆盖着的冬笋,尚在襁褓之中,没有见过阳光,色白肉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质嫩味鲜,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诗经》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以冬笋为主的川竹笋,自古就是“八珍”之一,曾一直是宫廷御膳珍肴。
  烹饪冬笋,方法很多,荤素皆宜。既可以生炒,又可干煸,还可炖汤,乃至烫火锅。东坡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海民谚则加了一句:“要得不俗与不瘦,就吃冬笋炒回锅肉。”这句话虽有一定的调侃性,但也反映了竹海人对冬笋烹饪的独特之处,因为冬笋中丰富的氨基酸与猪肉混搭烹饪,味道更加鲜美。
  我爱雨后的春笋,茁壮成长。我更爱蛰伏的冬笋,因为它默默无闻,把至味献给人间,把空间养分留给姊妹,待到山花烂漫时,无数春笋满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