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文学访谈
四川文艺出版社:立足西南放眼全国,共攀新时代文学高峰
来源:《出版人》 | 杨帆 编辑:梁曌 时间:2022-12-05

如果说中华文化有其源泉,四川肯定是其中之一,回顾历史,这里走出过扬雄、司马相如、李太白、苏东坡等华夏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而步入近代之后更是如此——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马识途、阿来……无不为时代留下了根植于四川大地的书写,成就了四川文坛西南一柱的地位。

成长于这片沃土之上的四川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四川文艺社)亦是如此,在这里辛勤耕耘的几代出版人,始终以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为己任,他们善于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也更愿意用全新的笔触书写新时代的壮丽河山。立足西南,放眼全国,共攀新时代文学高峰,这是四川文艺出版人的夙愿,也是总编辑张庆宁的追求。

作为新一代的四川出版人,张庆宁从不掩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也清醒地看到了当下文学出版所面对的诸多结构性问题。身处地方,四川文艺社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挖掘优质的出版资源,又将如何通过营销、IP转化打破头顶的天花板?对此,张庆宁不仅思考,也拿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地方文艺出版社的破局之道应该如何走?我们不妨听听她的见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

《出版人》:中国作协在湘发布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为计划的参与者,您对此次文坛盛会有何感触?

张庆宁 :作为西南四省区唯一的专业文艺出版社,能够参加中国作协在湖南举行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及相关活动,深受鼓舞,收获多多。诚如铁凝主席的讲话,攀登计划是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

新时代壮丽江山需要新的书写,新的书写需要出版人一以贯之地拓展和传播,借由这次活动的交流学习,让我们更加明了作为繁荣新时代文学创作出版人身负的重任,也看到了地处西南的我们和文化中心国家队出版社的差距。在未来的出版筹划中,我们仍将立足西南,大力扶持书写祖国大西南这片热土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对总书记两次踏足并长久关心的凉山地区及西南边陲山乡巨变的深情书写。同时,我们将把出版的视线转到全国,努力发现和培养年轻作家,让他们对新时代的书写以崭新的审美形式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我们也将借由四川文艺出版社近年来作品影视转化较多的优势,努力实现文学作品IP的多形式转化和海外输出,让新时代文学书写以其自身真正的魅力和感染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出版人》:在地方做文艺出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四川文艺社对此有哪些应对之策?

张庆宁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依然是优质内容资源获得和积累的问题。国内原创文学的出版工作中,一流的品牌作家新作基本被大社和文化公司垄断,四川文艺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文艺出版社,很难拿到一些正统、成熟的大家大作。

那么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做专业的文艺出版,根据多年来市场对四川文艺出版社品牌的认知,找出长处,并结合社历史积淀、编辑队伍、作者资源、内容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

目前文艺社的主要方向还是原创文学作品,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渐梳理出自身的发展路径。音乐人、戏剧家张广天近年来在我社出版的《妹方》《南荣家的越》受到评论界高度好评,李敬泽主席提出希望多关注这些“特别的”作家,为我们开辟汉语阅读的新模式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打造类似的“明星作家”提供了思路。此外,随着文学消费群体年龄层的变化,严肃文学、青年写作者,甚至是一些个性化写作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是我们的发展机遇,也是未来一个重点的选题发展方向。

鉴于文艺社不是以主题出版为主攻方向,但优秀文艺精品却是文艺类出版社不能忽略的,在这一领域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在多而在精。按照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近年来围绕11个高品质主题出版工程和文轩8大主题出版工程,文艺社选择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凉山彝族主题出版工程几个项目作为重点,《四川历史名人历史小说丛书》已在2019年出版上市,罗伟章的《凉山叙事》,冯良的《凉山的人》《翻过瓦吉姆梁子》则带来了关于凉山彝族文化的全新书写。

就文艺社编辑部目前年龄结构而言,80后、90后占到编辑总人数的约90%,将逐渐成长为文艺社的中坚力量。年轻编辑有望会聚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实力的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18~35岁的消费群体,革新图书策划制作模式,争取出品一批年轻人所喜爱的有品质又有畅销潜质的创新产品,为年轻的读者打造汉语阅读新模式,进一步培育汉语阅读的全新基地。文艺社需要培养有学养、有眼光和对当代汉语写作有独特判断力的编辑,并通过他们来挖掘和培育专注于写作和文字、对文学有热忱之心的作者。

《出版人》:地域特色、青年作者,确实是地方文艺社破局的好方法。在这一领域,四川文艺社是否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分享?

张庆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一本新书《川乡传》。这是一部以新时期以来中国农村改革为题材的有思考、有温度、接地气、有特色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以下乡知青欧阳生在川东基层乡村生活40多年的命运为主线,起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结至当今脱贫攻坚验收,从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乡村基层干部的命运折射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进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乡村巨变。

作者李明春作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与农民同甘共苦,身在农村,心在农村,根在农村。他经历了中国农村改革起承转合、艰难推进、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农村改革历程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描述及反思,凸显出作者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中国农村发展大历史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一位有深厚乡村经验作家的历史责任、历史担当和家国情怀。

有评论家说,《川乡传》写乡村历史达到这样的程度是罕见的,它的故事构成丰富,语言特色鲜明,描写农村真人真事,充满可知可感的真实的生活细节,集语言特色、地方特色于一体,充满人情味、烟火气和泥土气息。这部作品入选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专项和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也是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作品。

《出版人》:营销也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重点关注的领域。四川文艺社如何看待营销工作之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又有哪些好的方法来实现营销的突破?

张庆宁 :营销是一个后疫情时代的大命题。宏森书记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上讲,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圈内部的事,我们要用新文学唤醒新读者,对此我也深有感触。我们今天看到抖音、B站、小红书,其实在上面买书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有需求、有欲望,非常渴望透过阅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所以这对于出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我们正在面对全新的用户、全新的市场。我们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因此这些年也高度重视出版社营销能力的建设。这些年,四川文艺社营销部在已建立起比较完整、完善的营销渠道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疫情变化的现实,从平台营销全面转向产品营销。

在自媒体平台运营领域,我们稳步拓展,目前四川文艺社在快手、抖音、B站、小红书、有赞五大平台均开设有账号,打造自己的营销阵地。在新媒体资源拓展上,如今文艺社今日头条和豆瓣账号粉丝关注数同比增量都超过60%,B站宣传推广覆盖观看量超13.8万,增量187%,也拥有了100+的小红书博主池,可以为产品的破圈实现递进、接力式的推广。编辑、营销、发行密切配合热播剧宣传节奏,打造爆品《司藤》,尝试全新的畅销书运营模式,首发《鹤年》,多平台联动宣传,渠道秒杀,效果显著。进一步实现了“宣传导流销售”的目标,微博开通“微博小店”,抖音开通“抖店”,在分发宣传的同时,实现销售链接的搭载,直接促进销售转化。

在线下,四川文艺社也在继续推进营销活动的升级。2021年我社主办近60场线上线下活动,与各社区、民营书店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分享会。“4·23”世界读书日,《四川历史名人历史小说丛书》走进双眼井社区巴金书屋,取得显著成效。天府书展中,我社举办了17场活动,其中三项荣获组委会奖项,分别是:最佳文化交流奖、最佳阅读分享活动、优秀策划案。《师傅教我吃川菜》一书则实现了跨界品牌合作,实现了在酒店内的陈设推广。

迄今为止,这些尝试都取得的不错的成绩,但我也同样有一些担忧。作为一个出版从业者,我不希望文化被贱卖。目前新媒体渠道的折扣甚至已经低于了过去的平台电商,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产品固然很好,但如果因为价格原因,最后出版社只有流水没有利润,那精神产品的创作者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对于我们来说,这才是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考验所在。你要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出口让书走出去,同时还要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行,在这个环节中,可能一点微小的变化就会营销天平的平衡。因此“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把着眼点放在出版社,放在产品的推广与营销上,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雪中送炭。我们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突破现有的瓶颈,去探寻文学出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