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文学访谈
四川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李银昭:文学是滋养生命的一泓清泉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梁曌 时间:2022-11-16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1月12日晚,“向文学高峰迈进”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两奖”颁奖典礼在眉山举行。作家李银昭凭借散文集《一册清凉》荣获四川文学奖散文奖。


李银昭颁奖典礼上领奖。

评委会在给李银昭的授奖词中写道,在从虚与就实的章式上,取选了向大地和母亲致敬的非虚构言路。作者的寸心告诉我们,温度是他文章中的大事。这件大事,被他不动声色藏在文章细节中。着眼小处,盯住细节,见常人所未见,写常人所未写,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别有洞天的景象与格局:下笔是针尖向深井掘进,收笔是矿藏汽化升华出井,布满天空。如此,他的文章温度便有了井孔的坚硬深度和云彩的柔曼广度。与温度扭合在一起成就这部佳作的另一庙门,是点亮在作者思想本底里的干净、明亮的善火。

的确,温度是李银昭散文的最大特色,这是他给予读者的心灵慰藉,同时,也是文学反哺他的力量。李银昭将文学比作滋养生命的一泓清泉,这是他对文学保持的景仰和敬意,诚如他在获奖作品《一册清凉》里写的那样:“这世间,太多诱惑。身子难脱,唯有护着心灵,做个清凉汉子。”

获奖后,四川在线记者对话李银昭,走进这位从媒体人到作家,走进这位“跨界"写手深耕多年的文学世界。

四川在线记者:李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获得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能够获得这个具有最高荣誉的省级文学奖项,您有什么感受?

李银昭:能有幸获得四川文学奖,除了感谢评委,还要感谢我生活的这片四川大地和我的母亲,因为这本散文集里所书写的内容,以及我最近在《收获》发表的《母亲的蜀道》和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幺爷》,都是我对川中丘陵和我的母亲的不断书写,她们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她们不仅养育了我,而且源源不断地滋养和净化着我的灵魂。刚才,我站在领奖台上,眼里闪现的就是母亲的笑脸和川中那片延绵起伏的丘陵大地。

四川在线记者:您获奖的作品是散文集《一册清凉》,收入了您近年创作这种“亲历性”散文二十余篇,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文章的创作幕后吗?

李银昭:刚才,你谈到了散文的“亲历性”,这正好是我想说的一点。这本散文集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个文字,都是我生命中一路走来遇见的人和事,那些遗珠般的过往,在我心中,积累发酵了很多年,不写不快。平时,我都在忙每天的工作,但下班之后,还有星期天,或是国庆、春节这些长假,我都会尽量躲进书房,安静地阅读和写作,可以说这本散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样的假期中完成的,尤其是那些万字左右的长散文,没有安静的几天时间,我根本不敢开头。文学的森林中,我是只笨鸟,写就的稿子,大都要反复修改,字斟句酌。我很羡慕那些有灵感的,作品能一气呵成的作家,但我自知,自己缺少那样的天赋。

四川在线记者:其实在获四川文学奖之前,您凭借这部作品已经获得了冰心散文奖。能得到两大奖项的认可,您觉得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李银昭:应该说我是个幸运的人吧。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干了多年的新闻记者,回头再从事文学写作,一下就获得了这些奖项,让我心生惶恐。关于作品的特点,我还真不好说,如果非要讲,那就是,尽管书中的文章并非都达到了我所希望的那样,但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书中扉页上的那句话“这世间,太多诱惑,身子难脱,唯有护着心灵,做个清凉汉子”。真诚、干净、清凉,追求纯美,也许就是这部作品的特点吧。

四川在线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在散文这个领域笔耕不辍,能谈谈您对散文的理解吗?为何会选择在散文方面持续发力?如何写好散文?

李银昭:散文,这种文体能让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位一体”,我越来越喜欢。每一次写作,我就像在和那些古老的文字谈心,写出一段意想不到的好句子,就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来到身边,让人惊讶、欣喜。读者在阅读时,一半是在读文字,一半是在读文字后面那个写出它们的人。那些四面八方,天远地远的读者,通过阅读喜欢的作品,又寻找到了在另一个空间里,那个与自己性情、趣味相投的知音知己。从这个方面来说,“让人和人的悲喜相通”,是我坚持在散文这片土地上挖掘的原因——土壤深处有我珍视的宝藏!如何写好散文,我认为,首先不是写,是净化自己,控制欲望,淘洗心中的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对纯净、清澈的人,这样,你无论写什么样的题材,写什么内容,你的文字就变成了一股清流,从你的内心流进你的文章里,你的文章也就如一潭清水般澄明、清凉。也许,这也叫“功夫在诗外”吧。文学的神圣,无论我在哪一个年龄段,也无论我从事什么样职业,都矗立在我心中,生命的经验告诉我,文学是滋养生命的一泓清泉。

四川在线记者:近期您有什么新的作品吗?透露一下。

李银昭: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回答?好,你同意了,我就说不回答的原因。有一次和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喝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正在构思或创作的作品,不要轻易说出来,说了就是漏气,漏了气的东西就难成气候。不知那位著名作家是真说还是玩笑,但他确实写出了不少的大东西,我就宁愿信其有。

四川在线记者:您作为一个媒体人,而且是一家经济类大报的总编,感觉您的工作是需要长期保持理性的思维,您如何切换与散文家之间的身份?

李银昭:散文家,不敢当,我只是一个散文写作者。但这个问题,确有不少人问我。上班的时候,繁杂的事务也真不少,但这一点不影响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在文学殿堂的大门外,我一直是一个虔诚的小沙弥。我的母亲、爷爷奶奶都是礼佛之人,从小我就跟随他们,行走在朝山的人流中,他们那颗慈悲的虔诚心一直感召着我,谦卑做人,踏实做事。新闻是我的工作,文学是我的爱好。干新闻需要紧张严肃,搞文学需要闲暇安静。新闻中我的角色是“总编辑”,文学里我是“小沙弥”。我就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反复横跳”,领悟“张弛有度”之道,我希望尽力将这两件事都做好,让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都能有所成就,哪怕是小小的收获。

四川在线记者:我也专门去读了您早年的一些小说。比如《老友》《女人》,我觉得您其实在小说方面也很有才华,叙事水准非常高,接下来会不会在小说方面继续开拓?

李银昭:我的文学起步是从小说开始的,21岁发表的处女作就是小说《雨夜,有一个士兵》,30岁前已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西南军事文学》等发表多篇小说作品,你刚才说到的《老友》,获得了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下一步,我是否回转到写小说的赛道上来,这很难说。不过,散文和小说本没有明显的界限,优秀的散文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但优秀的小说家一定是优秀的散文家。

四川在线记者:您对自己的文学之路有没有什么更长远的规划?

李银昭:在文学的天空里,我是一只扑腾的笨鸟;在文学的道路上,我是一只爬行的笨龟,做不了飞奔的白兔,因此不好做更长远的规划,只能匍匐在川中丘陵这片土地上,做个诚实的儿子,继续关注土地上的人,他们在这个大时代下的悲欢苦乐,他们的耕种和希望。我会用我的心作为参照,镜照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字,看这些文字是不是写出了土地的味道,是不是写出了庄稼的声音,是不是写出了山河的情感。大地和母亲是我吟唱不绝的歌谣,我只能以“心向往之”的姿态向文学高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