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万千百十
护林员的初心
来源: 朱晓剑 编辑:梁曌 时间:2020-06-18

绿水青山的守护神

峨边,这个地处乐山市的森林大县,人均林地面积超过一公顷。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这里的护林员就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这一片绿水青山。

从峨边县城出发后不久,就沿着峨美公路前行。由于正在修路,这里的道路时好时坏,起伏不平的路面,让人不免颠簸了起来。车子在山间穿行着,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的景象,呼吸似乎也顺畅了许多。“我们这的负氧离子,已经‘超标’了。”开车的师傅边开车边说起来。

这次采访首先要去的是614林场。我在网上检索林场的信息,所得并不多。只知道这里属于四川省川南林业局下属的林场之一。师傅话匣子打开了,就与同车的老师一起,跟我介绍这里的林业发展情况。这与我事先所掌握的材料有所出入,这也说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川省川南林业局是1950年就开始创业的四川老牌森工企业,而614林场是1958年8月在原来的伐木场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三个林场之一。这个林场横跨哈曲和勒乌两个彝族乡。随后,车子沿着官料河河谷前行,道路变得凸凹,低洼处还积满了雨水,车子路过,积水四溅,好在司机驾车技术一流,即便在这道路上穿行,也显得很是轻盈。

再沿着巴溪沟前行,抵达614林场的场部,已经是接近中午了。走进场部,微风拂面,阵阵凉爽满是心中的惬意。在这里,一个个头不高,身着迷彩服,却显得精神十足的中年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个中年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何昌寿。

护林员何昌寿 照片由作者提供


守护林业22载

1998年9月1日,四川省时任省长宋宝瑞率领督察组到613林场,为“川南林业局天然林禁伐区”标牌授牌,宣布四川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由此拉开了四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序幕。

出生于阆中的何昌寿就在这一年从川南林业局技校毕业,分配到了林场工作。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22年。起初到林场时是分配砍伐树木的活儿,但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他就转变为了护林员。

之所以选择做护林员,何昌寿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小时候,我生活的地方就是绿水青山,看着舒心。到这里来工作,起初是参加树木采伐。很快就由从砍树人变为护林人,这一回就好像回到了故乡。”

“我们将巡护分为两种,一种是远山巡护,常常要几天几夜,带着干粮出去,吃住都在外面,吃的是干粮,也就是方便面、馒头。再就是我们近山巡护,一般也都有二三十公里,多的话,可以走四十公里。早上六点钟就出门了,下午六七点回来。这是常态。”谈起日常工作,何昌寿如此说道。

采访进行到这儿,就有两名护林员走进了办公室,只见其全身“武装”:戴着帽子,身着迷彩服,脚跟到小腿的部位捆上绑腿,封闭的严严实实。“我们平时出去都是这样的打扮,捆绑腿,这是为了在山里巡护时可能会遇到蚊虫、蚂蟥和毒蛇等等。”何昌寿说,随后他卷起袖子,让我看他左臂上的一些疤痕,“这些都是蚊虫叮咬的。”

护林员打过招呼之后,就转身离开了。“我们这没有食堂,都是各人开火,中午吃的很简单,常常是一碗面。因为下午,他们还要继续去巡山。”何昌寿这样说着,并看了他们一眼。他们很快走出了办公室。

我们接着谈起他在林场的这些年的事儿。“我们平时就是在山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防护工作。”

好大一棵树 照片由作者提供


盗伐红豆杉事件

对何昌寿来说,工作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盗伐红豆杉的事儿。这也是新闻媒体唯一报道过他的事儿。

在峨边的森林中,生长着一种树木叫红豆杉,其又名紫杉,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1999年,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相继发现野生红豆杉含有的“紫杉醇”,对部分癌症具有治疗效果,红豆杉开始拥有另一个称号——“抗癌神树”。

200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8年时间里,在红豆杉最为集中的云南,部分地区的消耗达到了90%,当时一公斤紫杉醇的价格达到了18万美元。

2010年之前,在峨边县没有发生过盗伐红豆杉的情况。2010年该县破获的红豆杉盗伐案是7件,2011年上升到17件,2012年13件,2013年至11月份为6件。

红豆杉在当地,很不受待见,其长速很慢、不高,即使做成菜板也没人要——木质太硬,菜刀也会砍钝。当地人将其称为扁柏树,因为花大力气把树干剖成两半后,可以做成几根扁担,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树无人问津。但随着对其价值的“认识”,也就出现了盗伐现象。

何昌寿说,当时的盗伐很严重。油锯、斧头、对讲机,是当地盗伐者基本的操作工具。“他们大多是这里的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上山,父母在上面砍,小孩就在林检站门口放风,看到有队员往山上走,就用对讲机通知。”护林员很清楚盗伐者的作案手法,但很多时候无能为力。

“油锯很快,不到一分钟就可以锯倒一棵树,整理成原木、树蔸也不超过半小时。”当地护林员见过红豆杉的盗伐现场,一棵红豆杉要几年甚至十年时间才长粗一厘米左右,而盗伐者在油锯和斧头的帮助下,只要不到一分钟就能把一棵上百年的老树伐倒。

何昌寿在工作中要求加强巡逻和检查,并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进行摄像和记录,同时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盗伐林木的最近的一起还是发生在三年前,2017年5月至6月期间,被告人介寨某林、介寨某沙、介寨某红、阿祖某布、吉石某哈、吉时某林、吉部某布、阿祖某布明知是去盗伐林木,仍然接受他人的雇请,进入614林场国家天然林区,共盗伐了9株云杉树。

那么,这两三年的情况呢?何昌寿说:“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因为我们和村镇都签订了相关的协议,共同守护这片森林。”

这时候,场部外面来了一辆中巴车,车上稀稀拉拉坐了几个人,一看就是当地人。司机和工作人员交涉,要到林区去。“他们是西河来的人,没有相关部门开的手续,我们不能放他们进去,现在正是防火季节。”何昌寿跟我解释。但那辆车就在场部外面,没有要走的意思。“我们不会放他们进去。”

何昌寿坚持原则办事,这背后就是他学习《森林法》《实施细则》及《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不出问题,执行政策不出偏差,使工作思路更清晰,处理问题更得心应手,他很快地掌握了林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实现了生产一线到管理岗位的角色转换。


森林防火术

2006年,何昌寿被任命614林场业务科科长。从护林员到业务科长,这不只是身份的转变,对他来说,这是责任就更多了一些。森林防火,是护林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个工作,何昌寿采取了两步走的措施,一是深入乡镇、村组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与乡镇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森林防火责任制。仅仅做完这一步并不能说防火就高枕无忧了。

再就是带着护林员在林区拉练。在此之前,何昌寿把9286.05公顷的林场土地上跑了个遍,这里的卡卡角角,他是再熟悉不过了。2018年,他带着16人的队伍进山,在林区里滚摸爬打两个月,他就是通过“实战”来让大家对林区防火有更真切的感受。

这种培训包括如何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重复砍树修枝,设置防火隔离带等等,都是一些技术活。比如说在做隔离带时,就需要砍树,但如何用刀砍也需要技术,好在他有过一些实战经验。“尤其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人变得疲乏了,如果不注意的话,这时会出现‘飞刀’伤人的情况。”何昌寿说,“这时候,我就不断地提醒。拉练下来,大家都顺利地通过考验。”

正是在何昌寿的带领下,614林场的森林防火措施得当,从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现象。


森林抚育的美学价值

五月,正是观看杜鹃花的季节。在路上,司机就在说:“我们这时候去614,可能看不到杜鹃花了。”想一想这真是有些遗憾。这里的杜鹃三至五月开花。还有个景点叫杜鹃池,是位于614林场的贝母山上,海拔2000多米,每年都有游客来这里观花。对何昌寿来说,这里只是林场的最美风景之一。

“这里很漂亮,五月也能在林区看到鸽子花。”这鸽子花就是珙桐开的花儿。为了更好地守护林区,何昌寿召集职工开展宣传、动员,在保证管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调配了林场最强劳动力组建了森抚战斗班组,开展了森林抚育作业人员技能和森林抚育作业。

在森林抚育的工作中,何昌寿既是战斗员又是服务员,在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林班条件差、天气恶劣、住宿点潮湿且蚊虫肆虐等诸多困难,首先从党员和管理人员找突破口,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再团结全体突击队员,凝聚共识,敢于担当,积极投身森林抚育作业。他不但在生活上关心队员细致入微,而且工作上更是身先士卒,勇于奋战,充分发扬了川南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和善于打硬仗的精神。抢阴天战雨天,科学合理安排作业进度,严格把控作业质量。

何昌寿每天总是第一个出门,最后一个休息,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创新干实事、敢啃硬骨头、担当有作为的风范。在他严格要求下,通过职工共同努力,林场每年都保质保量安全圆满完成了“森抚”任务 。

看着林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何昌寿觉得这正是和同事们的努力结果。当地人将这些护林员称为“绿水青山的守护神”,这种说法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单边户”的生活

参观场部的生活时,我看到一些人家开始做饭,饭菜都很简单,在旁边的空地上有几片蜂箱——护林员的收入低,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贴补家用。《四川省川南林业局志》记载,川南营林处在1966年开始养蜂,到1970年代中期,614林场也开始养蜂,但在数年之后停业。现在的养蜂多是职工单干。林场为了增加收入还曾种植黄连、引进梅花鹿进行喂养取茸,都因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下去。

林区生活也不容易,生活车会在固定时间将物资送过来,因此平时难以吃得上新鲜蔬菜,“有时天气热,买回来的肉都变味了。”何昌寿说,“不过,现在的条件跟以前比,也确实是好多了。”

随后,他带我到护林员的生活区参观。一片平整的山坡上,修建了围成凹字型的砖房,他们的家里陈设简单。正是做午饭的时间,这才得以看到他们生活的样貌:简单的厨具、家具甚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守护着大山和森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护林员来说,这里自有一片天地。

在614林场,何昌寿是典型的“单边户”,妻子和儿子居住在“娘家”南部,父母还住在阆中,自己在这里工作就很难照顾到家庭。“儿子读初三了,成绩一般。老婆前段时间因为生病住院,虽然有人照顾,我还是觉得很愧疚,没有好好地陪伴在家人身边。”何昌寿说到这儿,就停住了。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加上防火季节,他已经有半年没有回去了。

通常情况下,何昌寿一年会回去两三次:“我们有时会有十天的假期,这时候就回去一下,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两天。”这种无奈与奉献,让人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但说起对工作的态度,他又精神了起来。

在工作中,他强调的是责任心:“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我们的林业资源,是我们林业人最快乐的事也是我们护林人最大的心愿!”

这朴素的话语,就像何昌寿的人一样,无需雕琢。


大山里的最美坚守

我们是在614林场吃的午饭,饭菜做的很简单,有道菜里加入了麻杆菌,味道鲜美。这是森林里的常见食材。师傅在吃饭的时候就说:“大家要吃得饱一点儿,一会路上颠簸,小心很快就饿了。”我对612林场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山路经过上午的行程,大概领略了这里的路况。难道下午的路还要难走?这让我有些好奇。果不其然,接下来的路更难走,甚至于某个路段因为施工,暂时封路了。好在施工进行得很快,我们停留了十多分钟继续前行,峨美公路上,偶尔遇到一辆客运大巴车,是从美姑县开过来的,摇摇晃晃。

我们随着车辆行驶了很长一段距离,然后沿着一个下坡道继续前行。这是一段渣石路,沿着河谷修建而成,路的两侧被林木包围着。我想象着612林场的情况,但不管怎样想象,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我以为车子就停在门外时,车子却上坡直接开进位于双河口的林场的场部里,这是一个四合院,周围分布着办公室、住宿区,看上去比614的环境要好一些。

612建于1955年,位于峨边的勒乌乡的甲挖村、柑子口村一带,覆盖着21万余亩原始森林,主要从事营林生产和少部分原木生产。此地处于峨边、美姑交界,森林管护面积大,责任也很重,下面有五月沟、太阳坪管护站,条件艰苦。刚走进办公室,就见到了憨厚、爽朗的护林员李崇国。然后就开始加微信,办公室里没有信号。于是,我俩到院子里寻找“信号”,这才加上了微信。“如果这附近停电,我们这里就更没信号了。”


标准的“林二代”

612林场是川南林业局最远、最艰苦的林场。但说起在这里的工作,李崇国总是说完几句话后爽朗地“哈哈”笑几声。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生于1975年4月的他是个标准的“林二代”,父亲年轻时就开始在林场工作了,做的是砍伐工,后来就分到了老的613林场,依然是做这样的活路,辛苦,却比在城市里工作单纯多了。在李崇国18岁那一年,他就接过了父亲的班,开始在林场做活路。从此出发,他在林业工作中一路走来,先后任617林场702工段统计、犍为营造林分公司天保科长,现为612林场场部管护班副班长、四川省川南林业局森林消防扑火大队二中队队员。

从参加工作时,李崇国就立下了誓言:“从事林业工作是我的选择,像父亲一样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给他最大的动力则是来自于年迈的父亲。

说起父亲当年在林场的工作,李崇国说:“今天跟他们那个时代比,幸福多了。无论伐木,还是木材运送,当时完全是靠人力,住宿条件也很差。”《四川省川南林业局志》对当时的生活有这样的记录:

工人下班后常常是“三块石头顶口锅,四根木桩撑间房,嘴啃洋芋包谷粑,堆堆火前扯蚂蟥”,一边做饭,一边烘烤被上班打湿的衣鞋,还一边闲聊,吹牛谈天,啜饮小酒,苦中取乐,消除疲劳。躺上床后,常常是身下流水潺潺,头上星星点点,四壁风声萧萧。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川南人硬是创造出一片林业天地。李崇国说:“父亲这一代人虽然在林场生活艰苦,条件也不够好,但他们对林场的感情很深。我在这儿干了27年,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那一份情感。那是林业人的奉献精神。”

我留意到李崇国在看问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林区的生活新旧对比,这也无形中让他对现在的工作更多了一份用心:“老一代护林员比我们苦多了。”

出发(后面为李崇国) 照片由作者提供


43年无森林火灾的记录

川南林业局每年林场都会按惯例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安排人员深入无人区对边界进行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巡护,只要林场一安排到李崇国,他从没有怨言。

天刚亮,便积极协助准备巡护职工生活,安全讲话、检查装备、毫不懈怠,迎朝霞、踩露珠,顶风冒雪、披荆斩棘,在苍翠林海中。饿了,吃方便面摘野果充饥;渴了,喝几口沁人的山泉水;累了,就在林中树桩或土沟旁打个盹。

一路坚持前行、一路风餐露营,等到达目的地——海拔约4000多米的马鞍山时,雨水、汗水浸透衣服,泥浆沾满全身但他从没有叫一声累,没有半句怨言。

巡护,在李崇国的眼里,就像一趟出门旅行,因为在旅途中,还能看到沿途的风景呢。他也会拍下照片,做视频或者抖音,总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山林的美。

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每年的1到5月是四川省森林防火警戒期,作为副班长的李崇国更是带领管护队员起早贪黑加班巡护,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对入山人员的管理,加强对护林防火的宣传,生怕这片宝贵的绿色出现什么问题。有时会遇到进山挖药材的彝族老人,他会提醒别生火,小心引发火灾。这种随时随地的宣传,可见他工作的细心。

多年的巡山护林经历,林场的林班、山头走了个遍,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只清楚记得林区的每条小径、林班的每道沟坎,只清楚记得管护区域内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就是这样,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用最平凡、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绿色的无限热爱。

“我父亲那一代做伐木工,辛苦。现在我们做护林员,轻松得多了。”但在做巡护时,他也在思考森林防火的事儿。正是这样的不断的“琢磨”,让对森林的爱增加了许多。

由于李崇国和他的班员们管护方法得当、管理严格,多年来,管护区域内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以及毁林开荒、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和及时报告,及时妥善处置,为管护区43年无森林火灾的情况发生贡献了力量。


欣赏自然之美

612林场森林管护面积大,最高海拔约3500多米,这里生活和生长着熊猫、猕猴、羚牛、珙桐、红豆杉等各种珍稀动植物。峨美公路从管护区域横穿而过,管护区入山路口多、战线长,常年管护仅靠徒步巡护,从而增加了森林资源管护难度。

作为副班长的李崇国严格要求、认真学习,加强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以身作则,带领班组人员早出晚归坚持巡山护林,克服林区气候多变、山高路陡等困难,每天步行巡山二三十公里。

雨季时,巡山的主要任务是沿途查看有无火灾隐患,有没有人盗砍树木。同时,要耳听八方眼观四路,防止蛇、野猪等袭击。林区内荆棘密布,摔跤是常有的事,甚至于会出现危险情况。好在李崇国对林区的自然环境熟悉,就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巡山的路上,也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比如会遇到野草莓、野猕猴桃,“都是原生态的”。这样的巡山,他不以为苦,倒是从中看出许多乐趣。这样的视角大概跟他长期与大自然接触有关。

2019年的五六月份,李崇国和同事组成的巡护队,沿着612林场边界巡护,进入到无人区,海拔在3000至4200米之间,然后就看见大片大片的杜鹃花,着实他觉得惊艳。“我们在外面一起度过了两天三夜,看到这花儿,真是不虚此行。”看着这么多的杜鹃花,他格外开心,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这些照片。

当别人说林业工作艰苦时,他并不这么看:“我们在这山里生活,负氧离子超标了,这样的空气就是财富。再就是每天与这些动植物在一起,也算是‘有氧生活’,至于我们所欣赏到的风景,也不是一般野外摄影家所能看到的。仅凭这一点,就有很大的优势。以前我的身体素质没有现在的好。”说着话,他禁不住摸了一下光滑细嫩的脸蛋,确实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每一次出去巡山,他都会拍下一些照片,晒在朋友圈里,这些照片也让更多的人对林场生活多了一些认知。

他经常说:“虽然山高坡陡、路途艰辛,但能看到最美的风景,看到了森林资源安全,心里很踏实”。在这个只有数十人的林场里,像李崇国这样热爱自然的人并不在少数。场长杨继军对李崇国的工作态度予以肯定:“我们这条件虽然艰苦,他却能带领同事换个眼光看问题,这也给同事们带来更多的干劲。”

何昌寿(前)带领导队员涉水巡山 图片由作者提供


女儿眼中的父亲

“我们这些‘林二代’,是对林业有一份真热爱。父辈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也差不多是这样。”李崇国说。

和许多护林员一样,他并不是峨边本地人,而是来自于乐山下面的另一个县——犍为县。因为离家近,他比同事回去的次数要勤一些,但尽管如此,他还是照顾不到家里生活。

家里遇上什么事儿,得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前几年,家里的事儿还能依靠父母,现在他们年龄大了,就得自己拿主意。但犍为县城不大,相对来说生活安稳,大多是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事。

李崇国有个女儿,已经十岁了,在犍为读小学五年级。女儿起初对他的工作不理解。邻居家的孩子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她觉得羡慕:“我很长时间看不到你。”

我看他手机里的女儿照片,长得大气,李崇国说:“遗憾的是,不能陪伴着她成长。但守护林业,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大笔财富,这也是开心的事。”

有一次,他就耐心地给女儿讲解护林员的工作。女儿最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2019年,女儿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就写李崇国在护林中的事儿。

“作文写的不错,把我在林场的生活写活了。看到了这作文,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他说完,就笑了起来。

“有没有作文的详细内容,或者拍成图片?”我急忙问起他来。

他摇了摇头:“没有留下来。”

女儿还小,还不懂得许多大道理。但她知道爸爸是一个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的人。这一点,让李崇国开心。

在跟李崇国交谈的时候,你随时会感受到开心的笑,那是不加掩饰的笑。这种笑,也是代表着川南林业在挫折中的茁壮成长。


最美的守护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全国,受林场安排春节期间在林场坚守岗位值班的李崇国,接到局、林场全面疫情防控的通知后,意识到此次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立即按照林场的安排部署,克服了林场缺少消毒药品、口罩的众多困难,放弃了春节、元宵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带领班组人员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力度更加加强了,巡护区域从没有发生一起盗伐、违章用火、侵占林地以及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情况发生,以实际行动确保了森林资源和人员安全。

“我们在山上待了四十多天,幸好还有存粮,加上道路塌方,蔬菜运不过来。我们就用豆瓣酱拌饭吃。”他这样说着,露出的依然是开心的笑。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颁布以来,李崇国首先通过自身认真学习理解后,再带领班组职工学习,通过按照《条例》要求以身作则,规范职工日常生活习惯,积极引导职工自觉参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做出了榜样。

一做林业工作就是二十多年,李崇国一如既往地对林业有着深情。他克服工作环境海拔高、信息闭塞、收入低,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守住了清贫,耐住了寂寞,以林业职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尽心尽责守护着绿水青山,默默无闻地做一名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和宣传者。

李崇国,堪称大山里的最美坚守。

 

作者简介:

朱晓剑,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顾问。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在《今晚报》《天津日报》《深圳商报》等数十家报纸开设专栏。著有《书式生活》《杯酒慰风尘》《闲言碎语》《书店病人》《美酒成都堪送老》等二十余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