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时政新闻
两会声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来源:文艺报 编辑: 时间:2024-03-13

今年两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放眼新时代文化现场,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成为两会文艺界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的焦点。俞峰、冯远征、田沁鑫、王宁委员从各自视角聚焦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提案及观点。 ——编者

俞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强化文艺宣讲师队伍建设 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

2019年以来,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委托,中央音乐学院先行先试,创新开展“新时代文艺宣讲师”工作,学校专门设立文艺宣讲师岗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每年选留优秀应届毕业生长期派驻祖国各地,用文艺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用艺术的形式把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带到群众中去。

截至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已先后派出30余位文艺宣讲师,长期驻扎陕西志丹、青海化隆、西藏日喀则、河南兰考、山西吕梁等17个省(区)24个地市县镇村,每年平均开展近1850小时、1000余次形式多样的文艺宣讲活动。一是宣传党的声音。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文艺宣讲师广泛开展文艺宣讲,用文艺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四川、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党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音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音乐育人。在海拔4200米的日喀则,成立了“珠峰少年合唱团”,帮助孩子们实现“我想去北京”的梦想。在青海化隆,为13所学校创作校歌,并设立央音附中音乐特色班,首批15名毕业班学生以优异成绩全部考上大学。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在宁波童一村,为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们组建“八零天团”民乐队。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亲手种下泡桐树,助力地方民族乐器产业发展。2023年中央音乐学院500余名毕业生中有近100名学生报名应聘文艺宣讲师,这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成果。

在推进文艺宣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缺少更高层次的制度性安排,仅靠中央音乐学院一家力量,在项目规划、选拔培训、经费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

为此我建议,将文艺宣讲工作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保障。可以参考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有模式,将文艺宣讲师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配套相应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发挥合力。2021年,中央音乐学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文艺志愿服务联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全国180余所高校加入联盟。建议由有关部委牵头,以联盟为依托,进一步搭建全国性文艺宣讲服务平台,筹集并建立专项基金,多方联动,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建议完善文艺宣讲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有情怀的青年文艺人才,奔赴祖国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需要在加强精神鼓励同时,完善入口把关、考察考核、期满安置等一系列制度。建议有关部门、高校对表现突出的文艺宣讲师优先安排岗位,发挥正向激励和导向引领作用,鼓励更多艺术人才投身于这项事业。

冯远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制度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文艺事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必须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文艺战线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由此可见,这是我们开展精品文艺创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应有之义。

建议进一步深化长效机制,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10年来,各部门、各地方、各门类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量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上级主管部门可在深入调研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出台关于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调配和机制保障。

进一步细化工作分类,做好服务保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内容丰富、门类多样,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各自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同地区、不同门类的文艺工作发展水平不同、工作需求不同、工作方法不同,有时暴露出单打独斗、资源有限、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建议主管部门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特别是调动各级文联和艺术家协会、文化艺术基金等组织,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资源统筹与服务保障。例如对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等项目,可采取加强东西部省市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探索线上帮扶方式,设立专项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对艺术采风、体验生活等工作,可采取项目制跟踪服务,对采风成果转化为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可追加相应奖励。总之,希望通过更加精准完善的工作机制,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发挥更大效能。

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吸引社会资源加入。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统筹宣传资源,对10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一方面扩大宣传力、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广泛集结包括民营文艺团体、网络作家、新媒体从业者、文化企业在内的更多力量参与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来,共同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贡献力量。

田沁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规范加强演员管理 培育大国文化使者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作为文化艺术的直接传播者,其业务水准、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国家的整体风貌。

目前,演员可大致分为三个群体,一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有文艺院团及各省市级剧团演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表演艺术水准较高,在影视产业、演艺市场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民营演出经纪公司管理的演员。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演出经纪机构8000余家,数量庞大;三是社会上的大量个体演员,如北漂、沪漂、横漂演员等,面临着无管理主体归属、疏于管理等问题。

建议从国家层面施策,建立动态化的演员管理体系。建议由中宣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联络相关部委,建立全国性的演员信息数据库,实时更新演员动态信息。定期审核演员的资质和表现,真正实现动态化知晓、动态化研判、动态化管理;统筹演员分布及信息,让演员管理有迹可循,有章可依;组织演员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演员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明确演员权利与义务、规范职业行为,设立奖惩机制。

各地文旅厅、局等管理部门除行使监督职能外,需要加强行业引导,定期审核演员资质和表现,建立反馈制度;引入市场化反馈机制,通过观众评价、票房数据、收视数据等方式,实时了解演员的市场表现和社会认可度;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调查等途径,收集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和期待,对综合性评价高、社会反响好的优秀演员,引导鼓励其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建议加强行业协会管理职能。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和充实全国性行业组织和地方性行业协会的演员服务、管理职能,建立多主体、多层次、专门化的演员管理机制,让庞大的演员群体有组织可依,有主体所属。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演员在演艺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建议允许国有文艺院团探索与市场适度接轨的演员管理办法,切实增强国有文艺院团的演员管理权威,引领行业风向;针对国有文艺院团、演艺经纪公司、工作室、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演员管理动态联络机制、专题分享机制、激励惩罚机制,让管理主体更加下沉。

建议从保护创作出发,宽严并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鼓励演员保持一定的创作个性,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引导为上、激励为先、宽容为主的管理模式;推动建立演员信用评价制度,将艺德表现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实现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实行演员信用评分管理,将各电视台、视频网站、演出机构、影视出品机构纳入到信用管理体系中来,共同监管演员行为,提醒演员严格自律、有所敬畏,保护演员健康成长为艺术家。

建议推动演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演员学习中华文化礼仪,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用自身文化影响力宣讲中国;建立海外演艺推广平台或机构,展示中国演员的才华和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王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

多措并举拉动文艺演出消费

2023年全年文化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9%,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2023中国演出票务行业研究报告》也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收入达到315.4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幅达84.2%,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但同时,我们仍面临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艺术普及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不明显、艺术与科技融合还不够等问题。

建议加强政策引领,以文化惠民带动消费热情。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常态化扶持政策,设立支持表演艺术发展的专项资金,通过安排演出场所、提供场租补贴和售票补贴等方式,为有代表性的演出项目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央地联动,加大对重点原创项目的重点扶持力度,有效缓解文化机构的创作、排演压力。同时,扩大艺术基金的补贴范围,支持更多精品演出项目、国际名家名团以更优惠的票价进入演出市场。三是设置税收减免、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表演艺术行业发展,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给予支持。

建议丰富文化供给,以精品演出激发消费动力。要筑牢“精品意识”,丰富演出形式,严控演出质量,做好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激发群众的消费热情。要坚持“叫好又叫座”的原则,一方面弘扬主旋律,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创作好重大题材、现实题材作品;另一方面顺应市场需求,创作更多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爆款”作品。

建议深化艺术普及,以全民美育激活消费市场。可以开展高品质的艺术普及活动,全面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机制,通过公益演出走进社区、医院、学校,让更多人了解艺术、爱上艺术,进一步挖掘文化消费的潜在受众。可以研发美育课程、举办艺术展演,以“滴灌”方式培养年轻群体,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美育的合力,释放更多文化消费潜能。还应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协同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美育传播,不断拓宽艺术产品的影响力和全民美育的参与度。

建议培育新型业态,以多元呈现拓展消费场景。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线,通过“线下录制+线上演播”的方式,扩大演出消费群体的覆盖面。二是拓展舞台呈现边界,借助XR、VR、AR等新技术丰富艺术表达,通过“5G+4K/8K”技术优化传播品质,利用全息投影等打造高质量演出体验。三是突破演出空间限制,将表演艺术与旅游业、会展业、娱乐业等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演出项目。多层次开发与表演艺术相关联的衍生产品,把新业态、新产品、新样式与新消费有机融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亮点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