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其他文学奖
聚焦川观文学奖 | 阿来:文学创作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 时间:2023-02-13

  20多年前,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曾经获得过“川观文学奖”的前身“四川日报文学奖”。那时候,我就感到一个文学奖项对一个初入文坛写作者的巨大激励作用。20多年后,我又作为“川观文学奖”的评委来参加颁奖典礼,更加觉得鼓舞和荣幸。
  我们生活在变革时代的四川社会现实中,我们也生活在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进程当中。但是很有意思,小说、报告文学它不光是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我们未曾经历的那些场景、那些思考、那些触动,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不同的视点。从这个角度看,“川观文学奖”的“观”就有了另外的一层意思。
  “观”也提醒我们注意,社会各个重要方面的变化,既有宏观的,比如杜甫诗里说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但同时也需要非常注重个人生活和自己内心的那部分,“百花潭水即沧浪”,小小一潭水可以看成大江大海,所有的作品都提供了各种体验、各种观察、各种视角。有些人观察现实,当然是一种体认国情的方式,但更深入的、经过人的情感和审美的书写,更深地通过作品来涉入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回味,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不光是自己的眼睛,通过别人的心灵,不光是自己的思考,我们洞见了这个社会,其实也洞见了背后的写作者,也就是所谓的世道人心。
  从《诗经》以来,诗和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渊明、曹操、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个名单非常长。有两个行业,不管它的厂房多现代化,后期的管理、生产流程多现代化,品牌宣传有多现代化,但早期生产从来都在延续传统古法,这两个行业就是小说家的写作和白酒的酿造。作为文化界的人,敏感、多思是我们的长处,但是有时候太敏感、多思,沉不住气又是我们的短处。这时候我们走到白酒的制曲车间、老窖车间,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向酿酒工人学习的。学习什么?学习那种一丝不苟、“不温不火”、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我们这些小说家、诗人,我觉得就是手艺人,是工匠。当然这里面没有包含后期升华出来的那些东西,仅是从这个工作本身、劳动本身来讲。从这个角度看,酒的生产很值得我们寻思:高粱站在地里面不说话,但它总是在通过光合作用开枝、展叶、结实,拼命吸收养分;到了工厂里面,它酝酿、发酵的过程又再一次把这些东西转化。所以我们中国有一个词叫“酝酿”。
  “酝酿”本来是酿酒的专业术语,但今天写文章的人可能用这个词的频率很高。酒在最初酝酿、发酵阶段,那么年轻、那么辛辣、那么冲动,但是把它交给时间,像老和尚一样让它在那里静坐、冥想、反思、回味,再出洞的时候就已经变得那样醇厚、那样真诚,能够在深入我们肉体的同时也深入我们的灵感和灵魂。如果只是深入肉体的酒,恐怕也不是好酒。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庞琪 余如波 成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