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张兰:梨园蕴匠心
来源:张兰 编辑:骆驼 时间:2021-06-13

梨园蕴匠心

张 兰

冬至已至,眼前这一大片梨树园里已没有一片幸存的叶子,黝黑、皲裂的枝干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直面严寒。正是这样万木萧瑟的季节,我们走进了运山镇,但一望无际的不是满目的荒芜,而是令人震撼的风中列队的一片片果树,一团团黄灿灿的柑橘,一栋栋乡村小别墅,一股股迸发着的振奋人心的生命力!该镇扶贫副书记吕汪洋引领着我们漫步在这脱贫攻坚战役大捷后的丰收战场,那一景一木,一花一果,皆让我们震撼、感到新奇!我们不禁挺直在风中瑟缩的身子,迈进白霜覆盖的村庄。

清晨的通村道路上,空落落、静悄悄的,偶尔冒出几声鸡鸣鸟叫,呼唤着沉睡的农人。在一栋白墙红边的小洋楼前,我们见到了文化育和他的妻子。文化育从1985年起就担任运山镇的果树技术员,是远近皆知的种树名人。

一看到我们,他就立马放下手上的活计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烤火。他妻子提着个大茶壶忙着给我们倒茶水。一掉头,他自己又转身走了出去。一会儿,他手提一满筐橘子笑盈盈地小跑进来,生恐怠慢了我们。“刚在院里摘的,今年的橘子特别甜!”他边说边往我们手上塞,还在火炉边放了几个,说烤热了给我们吃。

那片柑橘树,刚与我们擦身而过,每棵树上都挂满了黄橙橙、沉甸甸的果子,四周撑着四五根老竹棒,只恐坠断了

枝干。这文化育不愧是果树技术员,经他侍弄过的树,想不丰收都难。看着眼前沧桑而精干的他,我心里暗自感叹着。环顾农家小院,充满着浓浓的古朴风味与现代气息,四周都被那些密匝匝的果树一圈圈包围着,棵棵柑橘树像燃烧的火焰,让这个冬天特别温暖了些。

文化育出名是因为种雪梨,还是首届的“雪梨大王”。一见到他,二龙村支部书记李泉章就满含敬意地给我们介绍道。在土地刚下放到户时,乡党委政府就鼓励村民种雪梨,发展庭院经济致富。当时,全镇没一个人敢在自家承包田里动土,做头一个吃螃蟹的人。文化育听到这个消息时是激动的,想到自己16岁就进了镇上研究果树技术的米丘林小组,把小荒包发展成了致富包。这下赶上了,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旁边的妻子看到他兴奋的神情,一脸不高兴地问了一句:“地里种了梨树,庄稼种哪,一家人吃啥?”文化育刚扬起的嘴角一瞬间就落了下来。一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时不时地还叹口气,想到“学艺”期间,在梨树林一呆就是一整天,对梨树的每一丝变化都能熟记于心,自己都不种梨谁还能种。最终他软缠硬磨,说服了妻子,下定决心,梨树要种,只要果子卖得好,不愁没饭吃。接下来,夫妻俩就开始刨土挖坑栽梨苗,忙活将近一个月,栽了900多株,占地3亩。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一动,镇上随即掀起了种梨浪潮,黄土地被划成了小方块,村民们挖土填坑、挑担浇水,干得热火朝天。

地里栽了苗子,农活少了,可人不能闲在家里。梨树苗

一年嫁接,两年挂果,头三年没有一分钱收益,还得往里倒贴,人不能坐吃山空,文化育就跑外地去给种果树的人“干活”,跑得多了,就发现到处都对果树的技术需求很大。他又想到镇上跟他一起种梨树的村民,家里都有好几张嘴吃饭,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他想,不如把自己的技术教出去,带着他们一起外出挣技术钱。说干就干,他回到镇上,挨家挨户地跑,跟他们说自己的想法。真是下雨了有人递伞,村民们一听纷纷表示赞成,热情高涨,逐渐学会了修枝、嫁接等果树技术,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一年四季在搞好自家的果树种植后,就全国各地到处跑。几年下来,挣回不少的钱,弥补了土地空窗期。地里的梨树也长大开始挂果了,水果商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第二年开始每天运出20多辆大卡车的雪梨,村民们的心甜透了,个个笑逐颜开。

不甘平庸的他,看着树上的果子,心里却有点不满意。他想,到处都种一样的梨,哪能显出自家的好?如同商品经济规律,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想到这,他就开始在自家梨园里做起试验,这几棵树“只疏不剪”,那几棵树冬天修枝……一园子的梨树被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为了能有个好结果,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才回家,人眼看着瘦了下去。到了秋天,村民们高高兴兴地卖果子,文化育家的梨能卖的却很少,原来园子里的梨树多半长成了“小老树”,不是不挂果,就是只结十来个,也有只见果儿不见叶的,就是少。妻子看着一年的辛苦白费了,抹着泪责问他:“梨园效益不好,哪来的

钱供娃儿上学?”面对妻子,他感到十分愧疚,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正是他的这番心思,才有了今天果香田园、水墨运山。

机遇总是眷顾这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那之后,他白天忙活计,晚上就挑灯读专业书,将实际遇到的问题与书本对照,又去仔细观察那几棵长得好的树。那段时间,他晚上做梦都满脑子的梨树,只差长在树上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找到了窍门。他摸索、总结出一套“四改”技术,即高冠改矮冠、大冠改小冠、外围结果改内外立体结果、冬季施肥改秋季施肥。文化育的梨园大丰收!一颗树就结1000多斤的梨!一时间,他成了镇上的风云人物,每天上门讨技术的人就有四五波,可谓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乡党委政府也三顾茅庐,请他去乡上当果树技术员,为全乡产业发展作贡献。

祖辈都在土地上爬滚的他,一听到要到乡上当技术员,领工资吃饭。他高兴得一夜没合眼,但妻子看着自家的一棵棵果树,想到自己瘦弱的身体,不禁犯难了。丈夫走了,哪有劳力照顾这些果树?她不愿意,但又不忍心断了丈夫的前程,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向自己妥协了。

文化育自打当上乡里的果树技术员后,他牢记时任乡党委书记“做大做好运山产业”的重托,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到授粉、修枝的关键时节,就更是几天几天地不见回家,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踏遍了运山的角角落落,对运山的果树布局了如指掌,似乎心中刻着一本地图。每家

梨园啥情况他都了熟于心,每棵梨树的成长都有他的血汗见证。

自家的梨园,他却留给妻子一人打理。一个女人既要照看家里老小,又要管理3亩多的梨树,负担有多重,可想而知。有一次,他忙到半夜才赶回家,却发现妻子晕倒在了厨房里。他赶紧找人帮忙把妻子送到医院,经过检查诊断,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致使落下病根,需要做手术。可谁知一大早就有人来传信,说老王家的梨园遭了病虫害,请他过去帮忙。看到病床上疼痛难忍的妻子,但又想到病虫害不治,老王家一年的收成就没了。怎么办,急得他在病房里来回地打转,坐立不安。最后还是妻子了解他的本性,体贴地让他赶紧去。正是妻子的理解,才让他能一辈子专心搞果树技术,带着全乡群众靠果树致富。

他从屋里搬出一个老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当当地装着果树栽植专业书籍、果树技术培训教案和果树指导过程中的笔记和心得。每本书都精心用报纸或牛皮纸做了书皮保护,四个角折得规规整整的,内页纸张没有一丝一毫的卷边、破损,从里头深浅不一的笔记看,这些书他肯定读了不止一遍。那些泛黄的笔记本和给村民上课的教案,每一页都笔迹工整,还有用钢笔手绘的插图。“这些可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啊!”他用手抚摸着这些书籍深情地说道。他的工作也得到上级和群众的充分认可,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职业道德标兵”“最美基层党员”“十佳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

他都视生命一样地爱护着,精心包装,存放在一个密封的木箱里。他说,看到它们,我就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值得!

他伸出的手指皮肤黢黑,长着厚厚的死茧,是长期劳作的结果。这几年赶上扶贫的好政策,道路通到了家门口,山里的果子卖到了大都市,全镇村民都开始种梨,每家的梨园面积也扩大了好几倍。一到春天,全镇就被淹没在梨花的海洋里。曾经吃不起饭,穿不起衣的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楼,过上了脱贫奔康的好日子。

文化育目送着我们远去,我们回头向他挥着手,满含秋天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