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陈海龙:我爱我家
来源:陈海龙 编辑: 时间:2021-06-08

我爱我家

陈海龙

 

  进厂的时候是个快乐的单身汉,转眼就要到古稀之年,面对着眼前这个实实在在的家,我总感到好像就是一场梦。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自己问自己,这一切是真的吗?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真的吗?望着眼前这花园般的工厂,望着这流光溢彩的生活环境,望着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欢笑声中走进车间,回忆慢慢地展开了它长长的画卷。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到大三线去”——河南新乡一家航空工厂就此搬迁到了四川宜宾长江边上,几千名工人就在江边的乱石堆中开始创业。

  五十一年前,当一大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外乡人在四川宜宾黄桷山扎下大营,挂出“国营三江机械厂”这块金字招牌那天开始,这座工厂的神秘感便开始在古城蔓延。

  “三江厂,造飞机的。”当人们确信这一消息的时候,三江厂于是便身价倍增,光艳照人。三江厂的知名度被人越传越“神”。

  “小姑娘,快快长,长大嫁给三江厂。”能跻身于三江航空人的行列,无疑是一种荣誉。

  我是从红军四渡赤水那条著名的河边走进工厂的。我们八个学徒工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内,清一色的地铺,工厂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有一捆睡觉的稻草。能从“知青”走进航空工人的队伍,无疑是一步登天。我们都很满足,毕竟有了自己的家。

  那个被我们称为“摇晃楼”的家实在太穷了,有一半的人连草席、枕头都没有。我和我的同乡共睡在一张包被子用的“油布”上面,用脱下来的衣裤做枕头,半夜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常常被冻醒。

  那时候,我们别无杂念,只知道拼命地干活。如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已像过节般地兴奋。有限的粮食总是填不满青春渴望的肚皮,但神圣的使命感点燃我们献身航空工业的热血。

  搬进名副其实的单身楼,是五年后的事情。虽然仍是8个人一间,但已经有了双层上下床,有了一张8人共享的桌子。这个新家宽敞明亮,热闹异常。每到春节,厂领导都要亲自登门,给我们这些不能回家的单身职工拜年,反而弄得我们这些学徒工不好意思。

  家里的成员陆陆续续地被漂亮的姑娘“带”走了,我也就有了一间12平方米的空间。但不久,一个陌生的女人闯了进来,带给我一个关于家的概念。“单身楼”一住又是五年,我们走进了双职工分房的行列,有了一间“正规”的家。说它正规,是因为有了一个小厨房的缘故。三口之家挤在一起,居然没有一块放饭桌的地方,只好在走廊里吃饭。

  生活是清贫的,我们从清贫中吸取营养,无怨无悔地耕耘着航空工业这片神奇的土地,几十年如一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给工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经过“军转民”剧烈的阵痛,经过艰难的体制改革摸索,脱胎换骨的大三线向社会揭开了它神秘而又不寻常的面纱。航空人再次“破冰”,工厂面貌日新月异,科技成果捷报频传,经济效益直线上升。一幢幢家属宿舍楼拔地而起,我终于搬进了一套三居室的家。

  铝合金窗户、草绿色防盗门、水磨石地面、砌满白瓷砖的厨房、马赛克铺就的卫生间……有了卧室、有了饭厅、有了前后阳台,有了宽敞的客厅,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魔幻般地出现了。

  当我与家人在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那彩色的画面,令我回忆起过去几十户人家站在空坝上,共看一台黑白电视的情景。

  当我坐在书房里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我会常常想起七十年代伏在床上抄稿子的艰辛。

  当我扭动天然气开关的瞬间,我自然又会想到创业初期,星期天自做煤球的艰难岁月……

  今天,一排排新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厂房浴火重生。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航空报国,强军富民”,航空企业一枝独秀,继续谱写着航空人新的传奇。

  进厂的时候,师傅对我说:“你要以厂为家”。哪怕我现在退休了,师傅的话,还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的,工厂就是我的家,只有这个大“家”发展兴旺了,我们的小家才会美满幸福。

  过去我常出差,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有航空系统单位的地方,那些陌生的朋友对我都特别好,问寒问暖,关怀备至,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是的,我们航空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这一辈子,能生活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