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侯发山:初心
来源:侯发山 编辑: 时间:2021-05-23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矿上打算表彰一批优秀党员。最终结果报到我这里时,其中一份员工名叫华威的材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华威是在大学期间入的党,45岁,有着25年的党龄。他毕业后主动要求来到矿区,根据他的文凭和矿上的用人制度,原本该分配到科室,他却坚持下矿井。在井下呆了两年时间后,为了让他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被矿上抽调到生技科,从科员到副科长再到科长。让人钦佩的是,从进生技科那天起,他就坚持每天下井,少则两小时,多则一个班……

大家不要误会,我虽是矿长,但有六个分矿,两万多名工人,孤陋寡闻在所难免,老实讲,中层干部我都认不过来。整天开会,考察,接访,根本没有时间到一线去。偶尔到一线去,全副武装的工作服,难以分辨出是张三还是李四。两天后,我约见了华威。他算是中年人了,依然身板挺直,两眼黑亮黑亮,十分有神,纯净,有种让人乐意亲近的亲切感。

我翻着华威的材料,一边好奇地问他:“华威,听说你当初填报大学志愿时,几个志愿填的都是煤矿,非煤矿不进,这是为什么?”

华威赫然一笑,有点不自然地说:“我的母亲是煤矿工人,可能我的骨子里有着矿工的血缘吧。”

我问:“档案上显示你是1976年12月出生的。你是唐山人,地震那天,你母亲在哪里?她当时已经怀孕四五个月了吧。”

华威说:“母亲后来给我说,她当时就在井下。”

“她躲到井下去了?”我惊诧地问道。

华威摇了摇头。接下来,他给我讲述了地震时的情形。

母亲是煤矿办公室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写文字材料的,应该算是文秘。1976年7月28日,那天她值夜班,吃过晚饭在办公室看了一会儿书便下井了。这个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形成了科室人员下井和矿工一起作业的制度。平时,母亲也经常到井下去,值班更是如此。凌晨三点多地震发生时,矿井也随着大地一起震颤,几乎是转眼之间,所有的井口都坍塌了,幸运的是,井下的七八十个矿工除了惊慌,除了落一身煤灰,毫发无损,一点事儿没有。不过,强烈的震感还使矿工们惊慌失措,有的哭起来,有的傻了一般呆坐者,有的嚷嚷着要写遗书。就在这乱成一团糟的时候,我母亲站了出来——她不但是值班人员,还是一名党员!她安抚众人的情绪,维持现场秩序,同时让带班的班长去寻找逃生的通道。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一个直径不到一米、有简易梯子的通风口……在母亲的指挥下,大家有序逃了出来。母亲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她爬出来后就晕过去了,等候在井口的其他矿工把她抬到安全地带。

我感慨半天,又问华威:“你的父亲呢?他做什么工作?”

华威叹了口气,说:“我的父亲在那场地震中走了……父亲也是一名矿工,那天他休班,陪母亲值班。母亲下井后,他就留在母亲的办公室。地震那一刻,办公楼给震塌了。”

我下意识地问道:“冒昧地问一句,你母亲后来没有再找一个伴?”

“没有。母亲说,她是一名矿工,危险系数高,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她不想给其他人再增加负担……”

“你的母亲真伟大!”我由衷地赞道。

华威说:“我小时候,从没感到孤单过,矿上那些叔叔、伯伯,还有阿姨们,他们当中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一线矿工,经常到我家去,给我送好吃的,好玩的。我上学期间的学费,都是矿上替我交的。”

我忽然间什么都明白了,明白了华威为什么要来煤矿上班,为什么坚持每天下井的缘由。

第二天,矿上就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科室人员包括高管每周至少下矿井一次。我签发这份文件的当天,就戴着安全帽、穿上工作服下到了八百米深处。

 (选自《中国应急管理报》2021年5月13日)